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36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综合之组织行为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这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1)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2)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凝聚力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凝聚力是指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没有凝聚力,一群人不能被称为一个群体。

(1)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①态度和日标的一致性

当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时,他们愿意在一起。同样,个体往往被一个与自己具有相似日的的群体所吸引。

②外部的威胁

外部威胁的存在可以增加群体凝聚力,因为这时群体成员不得不同舟共济、相依为命。与外界的竞争可以导致凝聚力增强,而群体内成员的竞争将导致凝聚力下降。

③群体规模

小群体比大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因为小群体为成员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往的机会。群体越大,异质越多,态度和价值观差异也增大,所以大群体凝聚力低。另外,在大群体中,需要更多硬性的工作标准,这也影响了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自然的、非正式的关系和交往。

④奖酬体制

以群体为单位的奖酬比起以个人为单位的奖酬,会导致更高的凝聚力。以群体为单位的奖励制度可以使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增加合作精神。相反,鼓励群体成员之间竞争的奖励制度将削弱群体凝聚力。

⑤班组的组合

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为基础组成的班组有较高的凝聚力。

⑥与外界的关系

一般来说,与外界隔离的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这些群体往往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隔离也使得群体成员产生同命运感以及共同抵御外界威胁的需要。

⑦群体的绩效

一个成功的群体更容易发展凝聚力。成功使得成员产生优越感,彼此增进好感。而失败则往往使成员们互相埋怨,把别人当替罪羊,这种冲突将减弱凝聚力,甚至导致群体瓦解。

⑧领导作风

领导者的民主作风可以充分地激发起群体成员的主动精神与创造性,在民主的气氛下,领导者有意识地创造优秀的群体规范,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强群体凝聚力。此外,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群体成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都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2)凝聚力的作用

①满意度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他们认为作为群体的一员很值得,也很愿意参加群体的活动,并忠诚于群体。凝聚力也使得成员们更加遵守群体规范。

②沟通

高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沟通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凝聚力高的群体成员间往往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互相之间愿意交流,因此有更多的沟通机会。这样的沟通又反过来加深了相互关系和了解的程度,促进了凝聚力的增加。

③生产率

决定凝聚力对生产率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二者相一致,则高凝聚力群体会做出高绩效; 如果二者相违背,则高凝聚力群体会做出低绩效。总的来说,高凝聚力群体比低凝聚力群体更倾向于维护他们的目标。

④群体意识

凝聚力高的群体容易形成群体意识。在凝聚力过强的群体中,是不能容忍异议的。对这样的群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大家一致,而不是做出高绩效。群体意识的另一个表现为高凝聚力群体成员一致对外。凝聚力使得群体成员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成员们对外界的敌视和排斥。

二、简答题

3. 管理方格理论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提出的领导行为四分图的基础上,布莱克和莫顿提出了管理方格图。

(1)管理方格理论的含义

他们将四分图中的体贴改为对人的关心度,将组织改为对生产的关心度,将这两类领导行为的坐标各划分为9等份,形成81个方格。评价管理人员时,就按他们这两方面的行为寻找交叉点。

这交叉点便是其领导行为的类型。当领导者纵轴的积分越高时,表示他越重视人的因素,纵轴9分的领导者对人最为关心。当领导者在横轴的积分越高时,表示他越重视生产,横轴9分的领导者对生产最为重视,如图所示。

图 管理方格图

布莱克和莫顿在管理方格中列出了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①1.1方式为贫乏的管理,即用最少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和维持人际关系。对职工对生产都不关心。

②1.9方式为俱乐部式的管理,即充分注意搞好人际关系,导致和谐的组织气氛,但生产任务得不到关心。

③9.1方式为权威式的管理,他有效地组织与安排生产,而将个人因素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求得到效率。只关心生产,不关心人。

④9.9方式为团队式管理,即对生产和人都极为关心,生产任务完成得很好,职工关系和谐,士气旺盛,职工利益与企业目标互相结合,大家齐心协力地完成任务。

⑤5.5方式为中间式管理,即对人与生产都有适度的关心,保持工作与满足人们需要的平衡,既有正常的效率完成工作任务,又保持一定的士气。

(2)管理方格理论的作用

这种管理方格理论,对于培养有效的管理者是有用的工具,它提供了一个衡量管理者所处领导形态的模式,使管理者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领导方式,并指出改进的方向。在资本主义国家许多企业或事业组织应用这个理论来训练管理人员。

4. 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中对人的看法有哪些变化?

【答案】随着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对人的看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1)经济人,即理性经济人。这种观点最初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最重要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