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开大学商学院839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之组织行为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哪些基本类型和方法?

【答案】(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从应用广度、研究目标和研究可控制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①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a. 理论性研究是为了增加人类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它侧重于从理论上阐明某种心理或行为现象,而不着重研究成果能否应用于实践和怎样应用于实践的问题。

b. 应用性研究是为了解决组织中广泛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潜在的应用价值而进行的研究。它侧重于对观察结果的证明,以及如何把这种新发现的研究成果用于改进现状。所以它对实践工作较为有价值。

c. 服务性研究是咨询人员的研究。

d. 行动研究是对某种情况所进行的调查性研究。通过这种调查,使人们能够认清问题的所在,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策略,以减少和消除发生在组织结构、人员、技术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②以研究日标为原则的分类

a. 描述性研究主要目标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状况特点和出现频率。一般只反映组织行为的现实,不渗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讨论具体干预措施。这种方法要求资料全面、翔实,研究人员中立、公正,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

b. 预测性研究是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预先考虑今后可能发生情况的方法。预测性研究对有计划地控制人的行为和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c. 因果性研究又称“分析性研究”,这种研究要求弄清楚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

③以研究可控制性为原则的分类

a. 案例分析,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模拟的具体管理情景。

b. 现场研究就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对实际情景的研究,与实验室实验相比,它具有更强的逼真性。

c. 实验室实验是一种按照周密的实验设计,在实验室里实施研究的方法。相对于案例分析和现场调查而言,这种方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外部因素的作用,并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排除各种偶然变化的因素。

(2)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科学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使人们对工作做出正确评价,形成关于组织行为的正确认识。儿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①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德尔菲法、民意测验、抽样调查等方法。 ②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指在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来引起某种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③数量统计方法

在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建立的组织行为学模型中,因变量通常有生产率、缺勤率、流动性、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主人翁意识等。自变量通常包括个体、群体、组织系统三个层次的变量。

④理论模型方法

理论模型在揭示理性的行为逻辑时,一般有严格的条件,对实际现象进行了合理简化。因此,应用理论模型解释和研究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条件的匹配,同时也要和科学实验、案例调查、统计实证等方法结合。

2. 什么是态度? 态度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答案】(1)态度的内涵

①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一部分由遗传因素获得,一部分通过后天习得。态度不像价值观那样稳定,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可以指导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②态度的属性

a. 指向性。态度必须有态度主体(态度持有者)和态度客体(态度对象)。

b. 相对稳定的连续性。

(2)构成: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万种成分构成。

①认知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它包括个人对某一对象的理解、认识以及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态度中包含的理解、认识是主观的。态度中包含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是一种认知体系。认知成分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态度表达。所以态度不等于认知,但含有认知倾向。

②情感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态度与情感不能划等号,但态度含有情感倾向,情感情绪可以直接反映出态度。态度的情感成分是关键部分,人们平时讲的态度的主要指情感成分。

③意向成分

态度的意向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态度不同于行为,但态度含有行为倾向,人的行为反映其态度。

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情况下,三者是协调一致的。但三种成分之间也可能不一致。

3. 能力差异对管理有什么启示?

【答案】研究个体的能力结构和能力差异,有助于管理者发现人才,量才用人,合理分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境界,提高组织活动的绩效。为此,组织管理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下列问题:

(1)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

优秀的管理者并不是谋求把能力最优者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而是根据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确定所需要的能力标准,谋求最适合组织能力标准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既不浪费人才,又能提高下作绩效。

(2)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高工作绩效对能力的要求,取决于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管理者一般必须具备决策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技术业务能力。但处在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上述三种能力要各有侧重。

①担任高层职务的管理者应侧重于决策、计划、指挥、协调等组织管理能力;

②担任基层职务的管理者应侧重于业务、技术、事务性能力; 同时他们又都应该兼顾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人的能力与工作、职务的匹配,可以实现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同步提高。

(3)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是有类型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普遍的。用人艺术的关键是发挥人的能力优势,使不同类型的人优势互补。

(4)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员工培训己成为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人的两种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对各类组织工作都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而员工能力结构义各不相同。因此,必须依据人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地组织培训,以有效提高员工的能力。

①通过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来提高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一般能力;

②通过不断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提高人们的业务能力、技术能力、事务性工作能力等特殊能力。

以此来保证组织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使人力资源成为组织持续发展的源泉。

(5)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