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立意的过程。
【答案】立意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①人们的思维都是由对一定的具体事物和过程的接触,从而形成一定的感觉、体验和认识的。新闻评论的立意,一般而言离不开新闻事实。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必须首先要掌握所评论的事实,其次是对掌握的事实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推理。
②评论写作需要感情,但是,这里需要更多的是对已经掌握的感性材料的判断、分析和推理。只有完成了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才可能产生好的立意,也才可能写出有见地的新闻评论来。
(2)由个别事实到一般概念
①新闻报道是对某一个具体事实的描述或对一些具体事实描述的综合。这些都是对新闻报道的一般要求。新闻评论离不开新闻事实,这是它赖以生存的前提。
②新闻评论不是对某一个具体事实的总结和评点,它需要在对一个或一些具体事实进行高度概括后,提炼出对这一类事物的判断和推理。
③新闻评论的立意,要以事实为基础,同时又要跳出对具体事实的依赖,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是评论立意的基本规律。
④在立意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点:不能就事论事,继续重复事实,没有给人以更深刻的道理; 不能完全离开事实,使所进行的推理与本事实毫无关系。
(3)由隐性蕴藏到显性公开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它是将要说的道理直接表达出来。新闻评论必须将作者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意见完整而有条理地阐述清楚。一篇评论要让读者去揣摩、去猜测(有时还可能产生歧义),这至少不是一篇好评论。
2. 简述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异同。
【答案】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同为介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边缘体裁,融新闻与评论为一体,在体裁的基本特征上一致,但由于其媒介传播特征与传播手段的不同,它们又具有相异的地方。
(1)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相同之处
①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都是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由述而评,以评驭述。即在述和评的关系上,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归宿。
②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都有事件述评、社会述评、形势述评、人物述评等类型,在题材选择和体裁特征上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2)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不同之处
电视媒介所具有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手段的独特性,决定电视述评有别于报纸述评的个性特征:①电视述评视听结合,更具形象感;
②电视述评长于记录,更具纪实性;
③电视述评博采众言,更具参与性;
④电视述评结构更单一,语言更通俗。
但电视述评并不总优于报纸述评。时效性与真实性,及时与深度在很多时候是一对矛盾。所以,电视述评虽然运用科技含量很高的多媒体手段,但仍时常存在重“述”轻“评”,满足于感官刺激,深度上开掘不足等问题。此时,长于思考的报纸述评就可以其开阔的视野、深刻地分析和独到的观点见长。
3.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报刊言论的发展大概可分为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是谁?
【答案】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报刊言论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1)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评论的兴起(1874-1894年)
①概述:19世纪60年代之后,一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改良政治的主张,把办报作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和推动改良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政论报刊从此产生,始终以政论为主要内容。
②代表人物: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报刊政论家王韬。他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这是公开宣传变法的第一家报纸,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撰写的100多篇政论,表达力主变法的政治观点,反映我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获得发展的愿望。
(2)从政论向评论的演变(1894-1914年)
①概述:甲午战败后,报刊评论文体也随时代变革,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把报纸作为宣传政治主张的舆论工具,“时评”出现,新闻与评论相结合,《时报》首倡的“时评”是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两派的论战进一步促进政论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改良派首领之一、著名报刊政论家梁启超。1896他在上海创刊《时务报》,发表大量论说,文笔犀利,思想新颖,形成“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革命派报刊言论的代表人物多为当时政坛的活跃人物,如孙中山、宋教仁、陈天华、邹容、秋瑾等。
(3)新闻评论进入新时期(1915-1949年)
①概述:随着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我国报刊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高举起“民主”、“科学”和文学革命的旗帜,向形形色色的封建教条展开有力的冲击。
②代表人物:最为著名的是邹韬奋和张季莺。a. 邹韬奋重视报刊言论,他的《小言论》(以后
为“社评”)和《读者信箱》对读者影响十分深远; b. 张季弯主持《大公报》15年,期间写出大量的新闻评论,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国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论家。
4. 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京都议定书》
(英文:脚otoProtocof ,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 )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口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 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答案】
5. “时评热”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催生的?
【答案】(1)新闻本初意义上的回归
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报道很看重,而对新闻的分析与评论较为忽视。但随着读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需求的信息不仅是“量”的诉求,更重要的是“质”的诉求,特别是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读者的阅读方式也由传统的“有序式阅读”向“跳跃式阅读”发展。
(2)满足公众话语权的必然产物
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让广大受众也介入“品头论足”的社会生活,给公众提供自由表达的话语平台,是当代媒体人的共同责任。
(3)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一种现实反映
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主要之策,是以“内容为王”,即在内容生产上下工夫,特别是在向受众提供对新闻的深入分析与权威评论卜下功夫。新闻时评,正是因为有卜述赖以生存的自由空间,才得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才催生了一个与社会生活同步发展的“时评复兴时代”。
6. 社评与本报评论员文章有何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1)社评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