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39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实证主义

【答案】实证主义是指在途径上与行为主义是一致的,包括经验观察、科学实证、知识积累等要素的一种研究方已答法。作为一种“范式”,实证主义有四个基本假定:①科学是一个整体,无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非自然科学领域,都应适用相同的方法; ②事实与价值是有区别的,在理论之间,事实是中性的; ③社会领域像自然界一样也有规律性,运用寻找自然规律的大体相同的方法,就能够“发现”这些规律性; ④确定陈述是真的方式,依赖于对事实的检验。实证主义的方法,体现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2. 全球治理

【答案】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强调的不是权力和中央权威,而是力图通过某种全球规范和影响的网络来管理全球性事务。基本特征包括:①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 ②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③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 ④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

3. 环境外交

【答案】环境外交是指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提出的外交政策,是生态政治在国家对外行为的体现。内容包括国务院的所有机构和使馆都要制订计划,将环境问题纳入它们的日程,并改变出访计一划,以便将一些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包括在内。按照克里斯托弗的设想,美国的一些主要使馆都将有外交官被指派负责处理涉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且,美国国务院将每年发表一份报告,仿照通常会引起争议的国务院人权报告,列出美国在国际环境方面优先考虑的问题,突出有问题的地区。显然,克里斯托弗把保护环境与维护和平、促进繁荣等传统目标并列为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的这种政策变化体现了它的外交战略的一种新动向。

4. 经济摩擦

【答案】经济摩擦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影响。按照经济摩擦产生的原因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贸易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和技术摩擦。按照经济摩擦的层次,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和宏观经济摩擦。经济摩擦对

相关国家影响巨大:①严重影响相关国家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额; ②沉重打击相关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破坏一国既有的良好国际经济关系。

5. 缔造和平

【答案】缔造和平是联合国的强制性行动的一个特定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运用强制性措施,包括使用军事力量,惩罚侵咯者,解决地区冲突和一些国家的内战问题,藉此促进全球秩序的建立。

6.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

【答案】①国际政治的行为体传统上可以分为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两类。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国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领土、人口、资源和完整的主权(最主要因素)之后,才能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利益。②非国家行为体是与国家行为体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以外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它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7. 基础四国

【答案】基础四国是指媒体20096年11月哥本哈根大会前夕在北京商气候大会上的基本立场的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个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的总称。四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谈判应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的框架下进行。此后在历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四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基础四国”只是在四国在气候议题的临时磋商机制,其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国共同利益的多少与强烈程度。

8. 经济安全

【答案】经济安全是就国家的经济生活状态而言的。经济安全,就是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比较一般的认识,即经济安全就是:①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 ②国家内部社会安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 ③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9. 返回的难民

【答案】返回的难民是指在原籍国之外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在返回原籍国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两年)仍然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得到再安置并享有应得的权利的难民。就这种情况而言,联合国难民署的代理机构在其原籍国的活动的宗旨就是要使他们的返回成为可持续的。

10.和合文化

【答案】和合文化是现代学者张立文提出的概念。“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

生新事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合”二字就己单独出现了。前一个“和”的原意是声音相应,后一个“合”的原意是上下唇合拢。后来,前一个“和”演化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祥和等意思,后一个“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融合、联合、合作等意思。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从而出现了“和合”的思想。管子认为和合是可以学习的道德,民众和合了,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力量。自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中国流传的儒、道、佛等各家思想所吸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之所以把“和合”连用,是因为这个概念除了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的意思,史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二、简答题

11.怎样认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事实与理论?

【答案】(1)事实

事实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点。“科学是建立在事实上面的建筑物。”对国际关系学者来说,要进行成功的研究,就必须选择适宜的方法,而要选择适宜的方法,就必须对事实有基本的了解和恰当的认识。

①“事实”包括四层含义:真实存在的事情; 反映真实情况的信息; 通过相关信息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被证实的观察、观念,即经过科学研究被证实的事情。在这四层意思中,“真实存在”是最根本的一条,有了事情的存在,才可能有对事情的认识和反映事情的真实信息。

②把有关事实的概念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就有了“国际关系事实”这一概念。这种事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包括行为体本身,也包括行为体的言论、行动和意图。另一类是有关事实的文本,即观察者和研究者对于事实的描述和解释。这两类事实,后者是以前者为根本。

a. 国际关系事实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从事实的存在来说是客观的,但从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来说则又是主观的。国际关系事实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它既具有可以观察的一面,又具有不可以观察的一面。可以观察的一面是指其外在现象,不可以观察的一面是指其内在意义。与这两种属性相对应,对事实的外在现象与内在意义都需要进行研究,只做一个方面的研究,不可能得出适宜的结论。

b. 对于事实的外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者需要遵循的就是实证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关系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即要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实事求是。作为真实的事实是否存在,有怎样的形式、过程与影响,作为文本的事实是台与真实相符,研究者都需要观察与证实,而不能依靠主观想像。

c. 对于事实的内在意义,由于不能进行客观观察,不能通过感官来感知,因此原则上需要进行诊释。这种诊释的主要途径是对文本进行解释。尽管这种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行为体的内在意图,但这种东西并不能与行为体的观念画等号。实际上,当行为体宣示自己的意图时,他们所说出来的只是想说的话。“宣示”这种行为本身,亦有内在意图。从总体上来讲,研究事实的内在意义是一种主观活动,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并基于研究者的“背景知识”进行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