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914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答案】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有机构成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来扩大再生产,它具有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少等特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经济增长中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这不仅有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有利于显著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2.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它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也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直接暴力来实现的。

3. 利润率

【答案】利润率又称“资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不变资本的节省; 原料价格的变动。利润率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增殖程度,它是商品经济社会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比利润量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现实生产经营状况。

4. 价值

【答案】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

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5. 生产价格

【答案】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因有: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上升。

6. 可变资本

【答案】可变资本是“不变资本”的对称,是指体现在劳动力即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而且创造出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能发生量的变化,因此称为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是再现于新产品,而是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货币形式变为劳动力形式,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可形成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即比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更多的新价值。与不变资本不同,它是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第一次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答案】(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益,使社会

生产的主体一一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体现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经济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即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比例: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也就是按照社会需要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例失调。

②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有效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生产的惟一目的。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内在趋势。但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能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难以完全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发生脱节。

③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决定资本家必然会竭力压低工资水平,从而引发生产与分配的矛盾。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这也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它必将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8. 论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答案】(1)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闭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

(2)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①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一方面使有效需求被高估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生产者损失; 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生产过程,需求又可能因前一个过度竞争过程被低估,而减少供给,导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②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数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

③过度竞争加人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竞争环境。具体来说,企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企业的广告行为以及新设立企业的数量都对利润率的大小有影响。

过度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表明,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试图努力寻找的一种使竟争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并因而致力于资本积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