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差序格局

【答案】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宫学术活力,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

2. 内在控制

【答案】内在控制是指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期学习特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

3.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4.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5.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

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6. 潜功能

【答案】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泰罗制

【答案】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丁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8.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答案】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的区分,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

(2)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3)自下业化社会以来,许多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社会上的一些重要角色,如职务、职称、学衔等都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二、简答题

9. 怎样理解文化的构成?

【答案】文化的构成可以从文化要素和文化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

(1)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①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象征符号要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均依赖于象征符号的使用。

②价值观

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值的判断,即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学理论中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价值观决定行动者的态度和行动,代表人物帕森斯; 另一种是人们的行动创造和建构了价值观,

代表人物萨姆纳。

上述两种观点是从两个极端来解释价值观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的,它们把价值观和社会行动视为两种相对静止的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将两者置于二元对立状态。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对价值观和行动之间关系的认识可能会更加全面。

③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或准则。社会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a.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

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b.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 民风即民间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 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 乡规民约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④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文化形式,其内容极其广泛。

物质文化与语言、艺术、价值观、规范等非物质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人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引导下创造物质的; 另一力面人类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规范。

(2)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①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②文化丛

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③文化区域

文化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化特质丛是有其空间地理分布的,在不同的区域可以发现集中地、成片地分布着的某些文化特质丛。区域文化的核心意义是用地理区域来区分文化分布。

④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