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学位]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讼(费孝通)

【答案】“无讼”一词源自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无讼现象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向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它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简言之,就是说,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是推行法律和法庭,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己先发生了。

2. 差序格局

【答案】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宫学术活力,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

3. 社会角色

【答案】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4.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5.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 ③发展社会化; ④逆向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6. 城市问题

【答案】城市问题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其特殊性表现为: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为城市社区所独有,或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中; 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不仅城市社区存在,乡村社区也有,但由于城市社区高度聚集的特性,使得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的表现要集中和严重得多。城市问题可分为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空间、实体环境方面的问题两大类。前者包括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问题; 后者包括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问题。

7.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8.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

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二、简答题

9. 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答案】文化主要可以区分为以下类型: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又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10.举例说明角色紧张。

【答案】角色紧张是指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十同一角色当中,由于这种情况而导致的个人压力紧张的状态。举例:想要作为一名成功的军官,他必须对下属们关爱有加并且充分信任,因为他有时可能需要下属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战斗。而与此同时,军官们的权威也需要迅速而不容置疑地被服从。前一个军官角色要求军官的言行要和蔼,有人情味,而后者又要其行为要显得严厉而强硬。在这个例子中,角色的扮演导致了个人的紧张和忧虑。

11.什么是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案】(1)集体行为的含义

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集体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

①聚众,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

②群众,是指虽然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却分散在不同地点,相互之间虽然不存在互动,其行为在时间上和形式上却具有较高一致性的一大群人。

③公众,是指在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存在面对面互动,却出于对某个话题的共同兴趣和讨论而被吸引到一起的一大群人。

12.如何理解社会结构分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

【答案】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核心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和引导社会行为。

(1)社会结构的分化

①个人角色分化。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一方面,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个人在不同的活动场合往往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 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越来越多地是特定角色基础上的互动,而小再是同整个人格的互动。

②社会组织的分化。社会组织的分化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单一的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