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的过程,最终达到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完善、不同省份之间,同一省份不同地域之间也应用不同的教材,学校和教师对教材的选择也日趋多元化,我们的历史教材在编写方面也越来越人文化,越来越合乎历史事实,但是还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教材中的错误还是很多,这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果。本文针对人民版历史教科书专题二中有关吉鸿昌身份的表述展开研究,旨在纠正教材中存在的错误,采取正确的方法向学生传授抗战史知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文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从新课标入,解读不同历史教材对“抗日战争”的描述和同一历史教材不同时间的变化。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学术的角度论述吉鸿昌的察哈尔抗日同盟时期的身份问题。第三部分探讨相关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在正确结论下的讲述。在结合第一部分课标的要求和第二部分察哈尔抗日同盟时期吉鸿昌的身份问题,第一个方面,吉鸿昌从从一名拿饷当兵的旧军人转变为革命同志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从吉鸿昌将军身份的转变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战争胜利的希望,伟大的抗日战争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固然有战争正义性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有像吉鸿昌将军那样的人。我们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不一定讲的多么的宏观、多么的深刻,我们有时候需要从一个小的方面,提纲挈领式的,第二个方面,吉鸿昌虽然被逼出国考察,但仍然不忘国忧,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以后,吉鸿昌不顾一切的结束了“环球之行”,回国后想参加抗日斗争,于是主动向蒋介石请缨抗日,蒋介石不同意。所以才开始秘密的和当时抗日的积极提倡者中国共产党的接触,最后才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察哈尔抗日,所以从第二个大的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线索讲述七七事变以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在反对外来侵略这方面显示的不畏强暴,众志成城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法西斯侵略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在极其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总之,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要尽可能从小的方面找突破口,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也能做到深入浅出,用一个很小的历史事实,引出一场大的课题,做到事半功倍。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纠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错误。认为人民版教材中“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将日伪赶出察哈尔省”的表述不够准确是错误的。当时吉鸿昌还不是中共党员,而教材中说是中共党员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个错误的描述将会误导学生,因此必须予以纠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