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兼辩碑的初始功用

关键词:石刻 早期 石刻渊源 无铭碑 二《礼》

  摘要


中国早期石刻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沉寂的学术领域,这突出的表现在对早期石刻整体的研究和对其重要组成部分——碑的探究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早期石刻整体的研究方面包括宏观的金石演变趋势如何;早期的石刻有哪些,其中有没有特征与规律可寻;在金石发展演变的背景下如何为春秋时期石鼓的形制、内容、功用等重新定位。碑的方面主要是何时产生了无铭碑;其种类、功用如何;无铭碑又是如何发展演变为有铭碑的,其历程如何。这些都是本文要重点论证的问题。
本文力图在宏观趋势的把握方面和在一些具体的石刻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并且利用宏观和微观结合,纵横交织的方法来达到既对石刻发展的大背景有所俯瞰,同时又能对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加以说明并试图解答的目的。
本文除绪论外共有六章,其中绪论主要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等诸多的问题进行了概述。第六章对文中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疑问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补充,作为余论。
除了绪论和余论之外,文章的主题部分共有五章,这五章其实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早期的有铭石刻,包括第一章石刻的渊源,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有铭石刻,第三章石鼓;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碑的内容,包括第四章对先秦无铭碑的诸多问题系统而详尽的分析,第五章探讨无铭碑到有铭碑的发展演变史。
早期石刻部分是鉴于学术界对于石刻的研究多集中于汉唐,而对于早期有铭石刻研究薄弱的现状而作。商周的石刻一直是研究的弱项,对于早期的石刻有哪些、类别如何等这些问题从未有人加以系统的整理;早期的石刻和金器又有何种联系,金石演变有什么规律,则基本上没有人加以总结。在这部分里,主要是对于早期的一些有铭石刻做了汇总,对金石发展演变中金衰石盛的趋势作了分析。商周正是由金器向石器演变的重要过渡期,在这一过程中,石器继承了金器“传文”的功能,而又逐渐抛弃了原先金器“传器”的一些功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些特征。先秦时期的有铭文石刻包括商代的石簋以及一些石磬,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刻主要有石鼓、诅楚文、盟书类、守丘刻石等,这些石刻总的特点就是处于金石过渡期,有着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就是由“传器兼传文”到“传文”的过渡。
这部分也对于石鼓做了重点的分析,从其形制和铭文内容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石鼓受到金石过渡阶段规律的制约,必然符合当时的礼制和惯例、风俗,其作为一件和金器功能相同的祭天的礼器,其形制必然为仿真鼓而制成的鼓形。其内容也和秦襄公祭天有关。
碑的部分对无铭碑何时产生、其种类和功能、无铭碑到有铭碑的发展演变史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究,由于资料的奇缺,这一部分前人关注的极少。我们从文献考订和文字训诂,从
儒学发展的大趋势,从鲁国故地孔子思想和礼仪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等诸多方面来尝试着一一给出合理的解释。
无铭碑何时产生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先秦时期是否有无铭碑,然后才是何时有的问题。本文从二《礼》尤其是《仪礼》一书何时产生,内容来源,文字和内容是否可信,《仪礼》一书古文经和今文经关于碑的字形及相关内容的记载是否有异同,《说文》一书对碑字的摹写是否有变化等诸多方面、多个角度来充分的考证,说明无铭碑至少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出现是真实可信的。同时如果更进一步前推,从祭祖的礼仪和场所、礼物、礼器等方面来看,则早在商代,最迟在西周就已经有了无铭碑。
其种类则主要分为宫室之碑和下棺之碑,其中又可以加以细分,功用也随之有所差异。二者产生的顺序则是先有前者,后者是采用了前者的形制。
无铭碑到有铭碑的发展演变史是和宗周礼仪和儒学的兴衰同步的,宗周时期采用无铭碑,战国、秦代时无铭碑的发展出现了暂时的中断,到了西汉的晚期和新莽时期,无铭碑随着儒家仪礼的大力倡导也出现了复兴,并很快的演变为有铭碑,而这一过程最早是在鲁国故地完成的,因为这里保留了传统的礼仪和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保存了孔子所编订的礼仪典籍,这是鲁地碑复兴、演变的前提和基础。
以上就是本文的结构框架和内容概述,至于较为详细的概述则在绪论部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