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工业化革命和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人类社会的物质层面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环境的不断恶化也一次又一次炙烤着我们每一个地球人脆弱的心灵。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一边在“信息”、“电子”的世界中狂欢着,一边又被世界各地的“海啸”、“地震”等“敲打”着。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被喻为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它的召开带来了空前的关注与影响。而随着气候问题的逐渐全球化,对气候变化的讨论逐渐上升为政治层面的博弈,成为各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夺话语权的较量。所以,本研究欲以2010年至2012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报道为例,对我国网站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人民网》英文版)和美国网站http://www.WashingtonPost.com(《华盛顿邮报网》)两家网站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与比较。
首先,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对《人民网》(英文版)和《华盛顿邮报网》两家网站三年相关报道的基本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其次,运用定性内容分析,以框架理论为指导思想,分别从报道主题、报道结构以及表现形式三大方面定性地描述中美两国相关气候会议报道有何特点,揭示其差异性所在。在文章此部分,主要体现新闻报道在传播过程中如何通过微观层面的“叙事”体现宏观层面上的不同“意义”。再次,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及新闻理念等因素对中美报道的影响和制约。最后,针对报道中各自呈现出的优点与不足,总结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较为合理地构建我国未来的相关气候会议报道。
研究发现,《人民网》(英文版)在消息来源、报道体裁和报道数量等方面与《华盛顿邮报网》的报道相比有较多不同,如其消息来源比较单一、报道体裁上的把控有待加强、报道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不是很强等,在进行新闻采写时可多向美国媒体学习。同时,目前中美的联合国气候会议报道多是站在本国立场设置报道主题、选择新闻素材,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从某种程度来讲亦是各国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争夺话语权的表现。
不过,归根到底,因中美两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处阶段不同、意识形态观念的不同、各自的文化积淀、新闻理念及地理环境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性,使得作为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与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媒介话语权方面存在着不对等。所以,作此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懂得如何借鉴西方媒体丰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报道经验以不断完善我国新闻业务层面的报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在进行相关报道的过程中注意传播策略,学会立足国际视野、以国家大局为重、用人性化的视角看待气候问题。同时,承担起大国应承担的责任、尽我们应尽的义务,以便更好地捍卫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