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868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硕士]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动作发展在婴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如下:
(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
【答案】(1)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他所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内容为:所有人的人格发展都源于婴幼儿时期心理性欲发展的变化,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必多能量的变化和发展。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顺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他按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两性期。
①口唇期(0〜1岁)。这个时期儿童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获得性的满足,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如果这个时期性的满足不适当,就会形成口腔类型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乐观、开放等积极人格特点与悲观、被动、退缩等消极人格特点都可以由这个阶段
偶然产生的事件引起。
②肛门期(1〜3岁)。这时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儿童对肛门粪便的排出与克制都能得到快感。如果出现停滞现象,成人后可能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和“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器期(3〜5岁)。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此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④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儿童对性器兴趣消失,实际上是儿童的发展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某种精神力量压抑的结果。但是,这只意味着儿童的性活动暂时被潜伏起来,并不意味着它的中断或消失。
⑤两性期(11〜14岁)。从这个时期开始,由于性器官已趋向成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开始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和满足。
以上各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就可能产生迟滞现象,即固着作用。另外还有一种与固着有关的现象是退化,即指个人寻求回到早期的满足方式。儿童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迟滞现象则会相应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十分重视个体生殖器官成熟的前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在五岁前,因而弗洛伊德强调五岁之前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个体终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性,但又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我的几点看法为:
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异常并不都是由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而引起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同样也能造成异常心理,从而使心理学家们从研究生理过程本身转向研究异常行为表现的动力和内容,同时,对于探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具有积极的启示。
②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该理论不仅把性欲本能看作是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还突出强调性本能冲突对精神疾病的巨大作用。当然,他强调本能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不错,但是,本能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作用是有一定阶段、范围和条件的。事实上,从个体的发展史来看,对于幼儿期的人来说,本能是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到了幼儿期之后,就是社会因素逐渐起主要作用,所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既有合理的思想,又有不足之处,应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发展思想,谨慎借鉴其理论,以促进当代儿童发展心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3. 简述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答案】(1)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
(2)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机体因素两大类:
①外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不同的感觉通道的刺激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b. 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会影响到反应时的长短。
c. 刺激物的复杂程度:刺激物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到反应时。
d. 刺激呈现的位置:不同的呈现位置会影响到反应时。
e.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累加会影响到反应时。
f. 其他来自环境和实验仪器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反应时。
②机体因素包括:机体的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的年龄、练习、个体差异等。
4. 如何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答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
5. 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条件下自己选择游戏类型。游戏类型分为安静型和运动型,50名幼儿做出的选择如下表。请检验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
幼儿游戏方式选择的数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