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史记》中的长者与汉初长者集团

关键词:长者,评价用词,长者集团,理想人格

  摘要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线索展开历史叙述,其在品评人物方面亦承上启下,多有创见。通读《史记》,可以发现太史公在人物评价上亦颇具匠心,如对春秋战国时代人物多用“君子”,秦汉之际人物多言“长者”,作为特定时代的人物最高评价词。关于“君子”内涵的研究,论者极多,君子确乎是春秋战国时代士人追求的最高声名。而对“长者”一词的研究却涉及极少。但是,正如“君子”对理解春秋战国时代许多问题的不可缺乏一样,“长者”对于研究汉初的政治、思想、社会风气等问题亦有重要价值。本文正是从这一新的角度切入研究《史记》,希望通过对《史记》中“长者”一词的考察,揭示出在汉初社会确乎存在着一个以长者类人物为核心的势力集团(本文称之为长者集团),并对此集团的兴衰、人员构成,在汉初的地位和影响,以及长者集团的施政思想等作一粗略的探究。   本文基本观点是:“长者”一词产生于战国时期,基本含义为:年长者;位尊者;有德者。它是从敬语而逐步转变为道德评价词的。《史记》中“长者”一词使用颇为频繁,共有62处,大多集中地使用在汉初人物身上,长者是汉初的理想人格。太史公以“长者”作为2阶段人物的最高评价词。这即体现了《史记》人物评价用词的特色,又如实地反映了汉初长者占据重要地位的社会状况。   “长者”概念的内涵随时代的变化而日益丰富。长者在秦末战乱中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一方面长者力争将游侠气节高度保持,成就自身长者的声名,以人格力量控制逐步上升的以游民层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势力,争取到广泛的支持;另一方面,长者在保持其道德内涵的同时,其政治含义亦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一个以长者类人物为核心,具备长者人格特征的政治集团。   汉朝的建立,某种意义上讲是长者集团的胜利。建国后,长者集团力量日益加强,对汉王朝政治体制的运作、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官吏的选拔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初很长一段时间,长者集团在朝廷中占有绝对的领导权,并且引导着整个社会风气。他们在保持早期游侠精神的同时,选取以黄老思想为代表的宽泛的不干涉主义作为其施政纲领,使汉初社会在休养生息的氛围中迅速恢复,留下一个鼎盛的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时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加强,导致长者集团地位下降并随之解体,产生了分化。长者的政治含义日益丧失,成为仅具有道德内涵的人物评价词。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均为长者,但因其所处社会背景不同,对长者集团态度亦有所差异。司马谈是长者集团的理论家,司马迁则为长者集团的仰慕者。通过对《史记》中“长者”一词的分析,可以窥见司马氏父子对汉初以放任不干涉为特点的长者集团统治的留恋,对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极度不满,对长者堕落的痛心疾首。   《史记》中人物评价用词 使用自成体系,寓含深意。本文仅选取“长者”一词展开研究,深入至汉初社会各方面,揭示出以长者为核心而形成的长者集团在汉初的存在及其地位和影响。长者集团在秦汉之交走上政治舞台,促成了汉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然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专制统治的必然发展决定了它被逐出历史舞台的命运。但是这一段的曲折和探索并非是没有意义的,如历史之河冲积出的一片肥沃的平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唯一的一段宽泛政治的范例。而且这一时期既是秦汉两大帝国更替转换的政治缝隙,更是中国封建社会定型前的探索,也是专制王朝政治思想高压到来前的暂时喘息,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模式的形成和原因,民主自由思想在中国何以发展不畅等问题都可提供一些借鉴。   《史记》中诸如此类的评价词还有很多。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有暇逐一探索,最终完整地勾勒出太史公的人物评价用词体系。   本文全文30000余字。初次写作,不周之处,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