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国英语翻译教学法的再思考

关键词:翻译教学法,中学英语课堂

  摘要

  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了翻译在外语课堂中的运用。文章从不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各个时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态度,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使读者更全面的了解翻译这种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变迁。在文章的结尾还阐述了翻译教学方法在外语课堂中的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大量说英语国家的教师执教于我国大中学校,学生在口语训练方面受益匪浅,学生对外籍教师的“全英化课堂”感到新鲜,学习积极性特别高.甚至得出学习外语就要忘掉母语的结论,但最终结果却与初衷背道而驰。其中原因很复杂,既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意识到:教师如果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是否能取得成功呢?   每当提及翻译,总有许许多多的人单纯的将它视做两种语言之间的直接转换。   还有人狭隘的认为翻译是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士的专利。然而,在语言教师的眼中,翻译不仅仅是交流的手段, 还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目标语(所学语言)。   数百年来,翻译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世纪时,翻译即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当时在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但却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事过境迁,翻译这种教学方法逐渐淡出教学舞台。究其主要原因是新教学方法的出现。诸如: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 法、功能法、直接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等。新的教学方法以语言学习、语言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这一新法被认为更实用、更有效, 且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凡此种种皆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难免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而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事实上,现在语言教师接受培训时已经将翻译这种教学方法拒之门外了。   还有很多语言教师似乎更倾向于有理论基础的教学法,尤其青睐“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其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Competence),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交际法影响颇大. 在外语教学界颇具影响的 ATraining Course for TEFL(Hubbard,1983) 和 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Haycraft,1978)两本书根本没涉及到母语的作用。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Harmer,2001)也只在4处偶尔提及。由于其只关注 交际能力,忽略了语言能力。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翻译)渐渐又浮出水面,并由于它对语言发展的实用价值而被众多语言教师接受而不是被抛弃。翻译方法的使用,并不是遵循传统的语法一一教学法,而是经过了改革、创新。翻译教学法不仅解决了词法、语法及句子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对学生的语言交际也有帮助。它关注的焦点远不止语言的交际和语言的运用,它对于语境的了解、语言学习的其它分支:语义学、语用学、篇章分析等亦颇有益处。然而,翻译不可能出现短期效应,尽管有人说翻译只是为了教学,不会培养出专业人才,但它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集实践和理论与一身。翻译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语言,两种语言的同时显现又使学生充分明晰其共性和差异,并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精通所学语言。   简而言之,应充分肯定翻译的长处并进行创新,博采众长,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