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然地理学

【答案】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2. 远日点

【答案】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旱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则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3.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4. 温带草原

【答案】温带草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主要山欧亚大陆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具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降水量约250-500mm ,多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较大。

5. 风积地貌

【答案】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从而造成沙丘形态的复杂多样。一定的风力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它所能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容量,其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强度,两者比值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

6. 土壤剖面

【答案】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因此,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土壤剖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

7. 微域性分异

【答案】微域性分异是指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它是最小范围的地域分异,一般可以根据微域分异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微域分异。微域性分异在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在没有切割的平原地形中表现最为明显,如东北平原在小范围内随小地形山高到低的变化,发生羊草杂类草草甸黑钙土,碱蓬柱状碱土及羊草盐化草甸土依次更替又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微域性的表现。

8. 熔岩地貌

【答案】熔岩地貌是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种地形,如熔岩丘、熔岩垅岗、熔岩盖、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地貌的表现形式主要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隧道是熔岩内部的窄长通道,熔岩表面冷却很快,当熔岩流还在流动时,熔岩外表已固结成壳,由于凝固的熔岩导热性非常小,熔岩流内部能长久地保持高温,使熔岩里未凝固的液体熔岩流到较低部位,于是在熔岩内形成空洞,成为熔岩隧道,熔岩隧道顶部崩坍后,熔岩表面就可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熔岩堰塞湖是熔岩流到河谷内,阻塞河道使上游河谷积水成湖,如中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

二、分析题

9. 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答案】(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必须有相应具体方法来保证。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不仅确定了原则,而且确定了相应的方法:

①为了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采用古地理法;

②为了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扼性原则,则采用类型制图和顺序划分与合并法; ③为了贯彻综合性原则,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④为贯彻主导因素原则,采用了主导标志法。

这些方法在区划工作过程中是交替使用、相互补充的。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

(2)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划分,二是自下而上的合并法。

①顺序划分法一一“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 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而划出主导标志→自上而下逐级

划分。

b. 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 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一一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②合并法一一“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a. 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 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

c. 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10.论述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下和生物作用下,并经过一定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他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中。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性质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速度、方向及自然肥力。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的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土壤的水热状祝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粘十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的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并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