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58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旧制度
【答案】旧制度是中世纪封建制度日渐衰落和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两种趋势的混合。它不是指一种社会状况,而是指一种社会状况的危机,不是指旧有的封建社会或贵族社会,而是指已经在多种相互矛盾的准则下陷于分崩离析的这个社会的晚期阶段。这种社会转型加剧了法国社会基本矛盾,促成大革命爆发。
2. 实质理性
【答案】实质理性是就理性选择行为的内容而言,是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同形式理性相比,实质理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为它并未表现出清晰的形式。
3. 理性
【答案】“理性”最根本的特征是以行为的“迂曲”推延报偿的直接获取,换取更长远的满足,在现有手段与未来目的之间建立起符号化的关联,即可以得出某种“理论”或“模式”,并借此指引行动。
4. 社会学的任务
【答案】社会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于最终使处于各种群体之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人类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行为方式绝大多数来自于习得以及代际之间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增进取向手段就成了社会科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社会学家要努力帮助处于型构中的人们获得自己的行动“地图”,提供可能性的概貌。这还得要等待他们自已的实际行动去检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精确度量每一个独立个人为预设前提的问卷调查,即使可能揭示了整个过程结构的一些整体性特征,也存在一些根本的问题。
二、简答题
5. 怎样认识吉登斯关于社会理论同社会学关系的论述?
【答案】(1)社会理论的含义与对象
①社会理论涵括了吉登斯认为各门科学所共同关注的那些论题。这些论题的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②社会理论研究的对象:社会理论研究人的社会行动及行动中的个人,是关于社会行动、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定性研究。
(2)社会理论同社会学的关系
吉登斯所理解的“社会学”并不是有关人类社会整体研究的一门通用学科,而只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只关注“发达的”或现代的社会。充其量可以把社会学理论看作更为普遍的社会理论的一个分支,但它不能保有充分独立的身份。吉登斯不仅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区分了社会理论与社会学,而且还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限制在发达的现代社会。吉登斯关于社会理论同社会学的区分,仅仅在社会理论同实证社会学之间成立。
6. 简述鲍曼后现代性社会学的轮廓。
【答案】后现代性社会学的轮廓体现在:
(1)鲍曼以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和自我组装等概念为基础,勾勒了他关于后现代性社会学的纲领性轮廓。鲍曼指出,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自我组装应当在后现代性的社会理论中占据一个中心位置,而在现代社会理论中,这个位置是为社会、规范群体(阶级或共同体)、社会化和控制等范畴保留着。
(2)鲍曼关注“行动者与结构”这一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主题。他通过强调行动者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系统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凸显了行动者主体与系统之间双向互动的建构关系。与此同时,鲍曼强调了后现代的个体对身体的关注和各种专家的权威及明星的示范效应对自我建构与自我组装的影响。所不同的是,鲍曼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这一方面与他采用的后现代的叙事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建构后现代性社会学的初衷有关。
(3)这一初衷不仅体现在鲍曼发出了对问题进行争论的邀请上,而且也体现在他关于后现代情境下所拥有的现代关怀上,即体现在他对于后现代知识分子与后现代性社会学的双重诠释上。
7. 韦伯整个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围绕这一中心问题阐述其理论观点的?
【答案】(1)韦伯整个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一一“解释性地理解”,即理解社会学。
(2)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韦伯认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由此可以看出,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社会行动上面,并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的理解”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韦伯社会学建立因果性、规律性认识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的特点表现为:
a. 作为理智上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
b. 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带有共性或规律性的特点。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③韦伯从理想类型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作了区分。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四种:
a. 目的合理的行动;
b. 价值合理的行动;
c.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d. 传统的行动。
三、论述题
8. 如何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答案】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1)消费社会制造出一个“丰盛”的假象,实质上却是结构性匮乏的表现。“物质丰盛的社会”和“物质匮乏的社会”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既确立在结构过剩也确立在结构匮乏的基础上,或者说,在现代文明的条件下,若以无穷欲望和物质资财匮乏来衡量,则“贫穷”无处不在。这是因为,丰盛不是建立在财富之中,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具体交流之中。在原始交流中,每个关系都使得社会更加富有:而在我们这个“区分性”社会中,每个社会关系都増添个体的不足,因为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被相对化了。
因此,在当代工业体系中,生产得越多,如果区分和差异的逻辑依然如故,那么实际离人类丰盛的目标就会越遥远。况且,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是没有限制的,而财富的増长却是有限的。所以,那种认为在我们的社会里所有物质的以及文化的需求都会很容易得到满足的想法必须被抛弃。
(2)消费不等于数量和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系统的符号操控行为或总体性观念实践。 通常看来,消费是对物的占有、使用、消耗,物之所以能被消费,是因为其具有使用价值。而布希亚认为一件物品不仅是从物质上生产出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它同时也铭刻了某种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布希亚尤其强调后者。物质需要和数量的满足只能构成消费的前提,还不足以构成消费概念本身,消费并不是满足个体的经济需要,而是一个名望和等级区分的社会功能。物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
如果消费只是一种使用、吸收、消耗,那么我们应该能以满足收场,然而,我们的消费欲望却不断地增长,这说明它和物质需要的满足以及现实原则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用某种需求和满足理论无法解释消费“无限”的特点,只有把消费看作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控行为或总体性观念性实践,才能走出传统经济学以“经济人”概念为基石的需求消费理论。只有当人们放弃个人需要满足的逻辑,并注重社会区分逻辑时才能够弄清楚消费现象的本质。
所以,布希亚认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某种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符码之上,他把消费既看作一个具有明确意义的交流过程,同时也看作一个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
(3)消费社会的増长并不意味着社会平等和同质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