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5社会学理论与社会保障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行动

【答案】社会行动是指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作为社会行动,需要具备以下条件:①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即行动者个人采取行动的动机;②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包含着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即行动者主观意识到与他人的联系。只有具备这样两个条件时,个人的行动才可以称为社会行动。

2. 法理型统治

【答案】法理型统治是指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统治类型,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①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②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③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④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⑤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

3. 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答案】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涂尔干集中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原则:

(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即客观性原则——把社会事实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及解释性原则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即分析性原则——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构成了社会学的两个不同但又必要的研究方法。

4. 哈贝马斯

【答案】哈贝马斯是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

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但是,他的这种努力是企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带有理解主义的成分,因此,哈贝马斯仍然没有摆脱批判性的维护色彩。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形式社会学?

【答案】形式社会学:

(1)齐美尔认为,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因而社会学需要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形式以及社会组织类型。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

(2)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这些基本的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特别强调社会学要研究各种社会交往的形式,他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中分出社会交往的要素……如同语法把纯粹的语言形式与这些形式赖以存在的内容分开一样”。齐美尔被认为采用形式主义方法来解释社会,这就是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6. 如何通过货币经济的发展理解齐美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观点?

【答案】齐美尔以货币经济的发展具体说明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齐美尔认为,货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朝着越来越理性化和非个人化的方面发展,个人的选择性和价值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忽视。像货币这种客观等价物和万能交换者,给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很大变化和影响。

①在任何类型的社会关系中,当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以货币为基础的强有力的契约关系之上时,个人之间的关系原来带有的那种个性和感情因素就不再发生作用,一切以道德为基础的因素都遭到排斥。货币成为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成了物与物之间的交往。

②货币的出现使得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分离成为可能。各种文化的客体越来越多地相互联系起来,而与人的个性和情感的联系却日益淡漠。

③人们之间的结合与相互交往,逐渐成为纯粹是为了有限目的的结合与交往,在此之前不必有任何联系。高度专门化的个人,力图创造出一种有目的性的相互关系,斤斤计较和精于计算使整个社会关系都朝着非人格化的方向发展。

(2)在这种由货币所集中体现的现代文化矛盾的影响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表现为一种双重的关系,即个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而不能与它脱离,但同时又与社会相对立。

7. 简要介绍《论美国的民主》。

【答案】《论美国的民主》:

(1)主要内容

《论美国的民主》分为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表达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亲自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

①上册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

②下册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同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

(2)评价

①明确指出现在和未来的政治制度

本书明确指出现在和未来的政治制度都必将是民主,惟一的选择只在于如何控制民主制。在历史的必然与前景的暧昧之间,在理性的思考与个人的趣味之间,在远近各异的长处与缺陷之间,《论美国的民主》的格调忽而欢乐激昂,忽而肃穆庄重,忽而阴郁痛切,忽而透射希冀。

②两卷之间重点的转换

首卷中美国是个堪为典范的民主社会,而在次卷终篇时美国已成极其例外的民主社会。次卷不仅更侧重民主而非美国,而且更侧重欧洲民主而非美国民主。

三、论述题

8. 比较分析韦伯的社会理解论方法同孔德的社会实证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韦伯的社会理解论方法同孔德的社会实证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具体表现为:

(1)区别:

①二者的方法论的原则不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遵循的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原则,即个人才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社会学研究的是依附于个人基础上的社会行动;而孔德的社会实证方法遵循的是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原则,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赋予社会以超个人性。

②二者的方法论基础不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方法的基础是“理解地解释”,即理解是一种解释,解释也是一种理解,把对社会行动的意义的理解可以视为对社会行动实际过程的一种解释;而孔德的社会实证方法的基础是社会现象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研究。

③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的社会行动;而孔德的社会实证方法的研究对象则是社会现象。

④二者的理论依据不同:韦伯的社会理解方法的依据是社会唯名论,即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结果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孔德的社会实证方法的依据是社会唯实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