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消息头

【答案】消息头是指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开头部分冠以的“**讯”或“**电”之类的字样。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凡是报社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消息,一般都标明“本报讯”。“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各家新闻通讯社向报社传递新闻信息时,多数采用此类形式。

2. 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是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含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提供的,进而判断信息提供者的权威程度,并由此推断这条信息的可信度。在消息或者通讯写作中巧妙地交代新闻来源,做到笔笔都有依据,这是堵塞杜撰新闻的一条渠道,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是指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与传统的人物、事件、工作、风貌通讯不同,社会观察通讯并非着眼于社会上的某一个别人物、个别事件,或者某一方面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某个地方的风光风貌,而是在上述各类通讯的报道范围之外,用广角镜头透视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反映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新变化、新问题、新观念的通讯。在不同的媒体上,社会观察通讯有不同的称谓,“新闻观察”“纪实报道”“问题通讯”“调查报道”,以及某些报纸上的社会大特写等等都属于社会观察通讯。

4. 横式结构

【答案】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这种结构方式比较适用报道那些场面宏大,但没有中心事件的新闻事实。记者从不同的观察空间去体现主题,即以主题为圆心串联不同空间的事实,常为工作通讯、社会观察通讯所运用。

二、简答题

5. 新闻素描与花絮在写作方法上有何区别?

【答案】新闻素描也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它运用“再现”手法,文字简练、篇幅短小,是典型的描写性消息。花絮可谓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二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题材上,新闻素描题材分量较重,描写场面较完整,而花絮从侧面入手,选取重大场面中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进行描述。另外,花絮篇幅更短小。

(2)写作方法上不同

①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a. 灵活安排文章结构,可以基本按时间顺序行文,不受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b. 注重典型细节的描写以传达现场特有的气氛。c. 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诉诸视觉,要用白描手法、恰当的词语,活画出真实的新闻场景,短小精悍。

②花絮的写作方法

a. 小角度:花絮着眼于大事件中的小事,只能从小处落墨,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抓拍小事,折射大事件的内涵、意义。

b. 大视野:花絮要有思想性,在大背景下选取花絮镜头。

c. 轻松幽默、亦庄亦谐:花絮以趣味性见长,写作要善于挥洒,不能拘束。

6. 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有何不同? 写作中各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的区别

①新闻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 解释是以充分的背景为依据的客观的加工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评沦,而发议论(述评)是一种受论点和感情影响的主观加工过程。

②解释性新闻是运用事实表达观点; 新闻述评则允许超越、跳出事实,直接说话,是署名言论。 ③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更严格

一般的评论中,事实只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未必是新近发生、发现的,也未必是完整的。分析性新闻虽然要以大量事实说明见解,但是,它的事实往往是多样的、可以任意调遣的材料; 新闻述评因其兼有报道与评论两种职能,报道是手段,评论是目的,报道是评论的依托。总体而言,新闻述评不能不清晰地反映事实。

(2)解释性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大背景意识

写作解释性消息,记者必须善于调遣和使用大背景,即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大背景即全局性背景,解释性新闻的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用以让释新闻事件的整体,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

②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解释性消息也应注意客观色彩,不提倡记者直接发表议论,要求用背景性事实及事实自身所

显示出来的逻辑关系来说明问题。

③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解释性消息的基本特点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开头的切入方式具体如下:

a. 立即开讲,一开始就以解释的姿态切入;

b.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 先将奇异的场景再现出来,引起好奇,再进行解释;

d. 以橱窗式导语开头。

三、论述题

7. 什么是“抢新闻”? 在写作时要注意什么?

【答案】(1)“抢新闻”的内涵

“抢新闻”是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有效手段。新闻的生命在于新,新闻的“新”,体现在采写工作中,是“抢新闻”的问题。新闻事实一旦发生,谁报道得快,谁就赢得受众,谁就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在中外新闻史上,都十分注重“抢新闻”。

新闻报道要做到快,记者首先要有吃苦的精神,不管是枪林弹雨,不管是风口浪尖,记者都要闯进去。其次,记者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另外,记者还要有超人的洞察力。

(2)“抢新闻”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抢新闻”要讲究时宜性。

“抢”来的新闻要有利于社会正面效应值的提高,不可为快而快,这由中国新闻是一项宣传工作的性质决定。

从新闻是宣传这一方面看,它的选择要受制于政策形势和阶级民族利益。一个特殊案件的发生而没有定案,不宜去抢着报道; 国家的一项秘密工程和一些数据还没到公布的火候,不能去抢着报道; 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政策将要出台而尚未颁布,不要找“小路”而抢着提前公开。总之,涉及到国家秘密、全局性、原则性的事件和敏感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再决定早报道、缓报道或是不报道。

②“抢新闻”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不可图快而主观臆造,这样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固然要通过“抢”来保证,但若缺乏理性判断盲目去“抢”,往往难以顾及事实的准确性,事实不清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传播出去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

记者在“抢”新闻时兼顾时效性和准确性并非易事,这也是有经验的记者和没经验的记者、大记者和小记者的差距之所在。“抢”新闻过程中的判断力与记者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但若勤于思考、多向经验丰富的老记者请教,年轻记者也一样可以又快又准地抢到新闻。

8. 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体制大体上有几种?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试论述之。

【答案】在世界各国,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的不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也各不相同。根据其性质的不同,不同的广播电视机制分为三种不同的体制模式:商业广播电视、公营广播电视及国营广播电视体制。

(1)商业广播电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