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64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5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参考》

【答案】《经济参考》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第一份综合经济报纸,1981年创刊。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变动深刻,人民对信息产生巨大渴求,《经济参考》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1984年9月,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985年,《经济参考》报发行数量由上年的57万份跃增到78万份,盈利1000多万元,人均创利11万,为1984年的12倍。

2. 《学灯》

【答案】《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1918年3月4日,《时事新报》最先对副刊进行改革,创办起《学灯》副刊,初为周刊,因大受读者欢迎而不断扩版,由周二刊、二日刊最后于1919年12月改出日刊,由不足一版扩为两版,1922年改出4开4版。《学灯》主要接受西方国家的学术文化,也曾刊登过讨论社会主义的征文。李大钊、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初由张东荪主编,后继逐步有俞松华、宗白华等。后来该刊向右转,脱离了进步文化的潮流。

二、简答题

3. 简要评述新闻把关人理论。

【答案】(1)把关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和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①“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 )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②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第 1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