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20专业综合一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福利国家
【答案】福利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福利国家保留了资本主义早期的宪政体制,但是其国家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型。福利国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2. 国体
【答案】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3. 国家形式
【答案】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国家形式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的政体,它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些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它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②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具体表现为国家整体与部分(包括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之间的权力关系。
③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政治体制。一些具体制度和具体形式,如选举制度、执政党与政权的关系、决策程序、政府机构的实质和规模、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体制和具体控制手段、国家机关工职人员的选用和管理方式等,它们只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具体方面。
4. “第三波”
【答案】“第三波”即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得上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民主革命”。
5. 国体和政体
【答案】(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内容。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
的关系。国体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国体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
(2)政体,也被称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一定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些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
①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
②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力一式和任职期限。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6. 政治学
【答案】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从狭义的角度看,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就广义而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应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指导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力一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
7.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8. 政治态度
【答案】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
9.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关系作用于大脑的产物,是由特定政治关系决定的。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10.司法独立
【答案】“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所谓司法独立,根据资产阶级国家宪法和法律以及学者的解释,有以下几层含义:
①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不受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干涉,法院和法官的审判活动只服从宪法和法律。
②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也不受另一法院的干涉,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也不能在其进行具体审判时
进行干涉,而只能在其判决作出后,依上诉程序变更其判决。
③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不受各力一意见包括检察官起诉的影响,法官按“自由心证”的原则办案,也就是说法官凭自己的“良心”审理案件、行使权力。
二、简答题
11.政治权力的基础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政治权力的基础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强力是政治权力的第一基础要素,它有时表现为武力威慑,有时则直接表现为赤裸裸的暴力。当权力拥有充足而多样的基础资源因而本身比较强大时,武力就隐藏起来; 当权力丧失了大部分基础性辅助资源后,暴力就成为最后的手段,并被直接用于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各种争端,甚至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不过,这种最后手段的滥用容易导致整个权力体系的解体和崩溃。
②政治认同是政治权力的又一重要基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特定的权力主体往往会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首先体现为一种心理活动,如果这种心理活动持续、稳定地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外化为显性的政治支持和政治行为,它就会对政治生活和政府决策产生深入、广泛、持久的影响。必须指出,政治认同不仅是社会成员自发的意识,而且常常是当局有意识地培养、诱导、启发和操纵的结果。
③结构性和象征性合法形式是政治权力的第三大基础,包括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政治权力无论是否得到认同,都要力图外化为一种象征性和物质性的力量。任何法律和制度,首先是权力意志和权势结构的体现,其次才是民意和公意的体现。它们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取决于当局和民众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二者的互动行为模式。权力当局以超然的仲裁者的角色出现在政治舞台上,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④财富。政治权力的性质不但由经济决定着,政治权力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也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现实生活中人事权与财政权以及物资权总是政治权力最具体的表现。
⑤技能。政治技能是一个解释不同领导人的权力差异的重要因素。
⑥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在政治上就是以权力基础的身份出现。
(2)政治权力的现实意义有:
①政治权力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强制性分配。政治权力以国家的名义,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规定自然资源的归属,对自然资源进行强制性分配; 规定基本的经济制度,对社会收益进行分配; 确定政治制度,对社会的政治资源和其他非经济利益进行分配; 规定思想文化制度,对文化资源进行分配; 还通过规定国际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参与国际资源分配。
②政治权力具有社会纽带和联合剂的功能。政治权力通过国家的暴力机器、政策规范以及各种奖励和惩罚手段,使社会的不同利益者豁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有序社会,避免社会在冲突中解体。
③政治权力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权力能间接地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当政治权力沿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时,就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权力沿着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