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汕头大学法学院809政治学与行政学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态度
【答案】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
2.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即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3. 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经过经济政治斗争,推翻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或与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妥协后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维护其政治地位和资本剥削关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基础; 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运行方式; 以普选制、议会制等形式为政治统治和治理社会方式; 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基本政权组织形式。在当今世界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
4. 国家元首
【答案】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它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是:公布法律; 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 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 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 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等。
5. 公民自治
【答案】自治则意味着“人类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决定的能力。它包括在私人和公共生活中思考、判断、选择和根据不同可能的行动路线行动的能力”。
随着现代公民政治参与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拓展,必然为自治民主创造有利的条件,表现在:
(1)各主要发达国家公民创制、复决、罢免等直接参与政府组成及其决策的手段的日臻完善;
(2)廉价而快捷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将人人减低公民参与政治的成本,更多的公民将进入参与者的行列。
6.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关系作用于大脑的产物,是由特定政治关系决定的。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7. 政治改革
【答案】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效能,改善政治关系,巩固政治系统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调整和变革。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阶级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
8. 国家机构
【答案】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国家形式问题不同,如果说国家形式关涉的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组织结构和权力配置,是从宏观上来描述和分析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国家机构所关涉的则是国家机器的各个部件的构造和功能,是从微观上解剖和认识各个国家机关的组成、权力和职能,更注意各国家机关的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显然,国家机构与国家形式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对国家机构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国家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与国家机构的概念相关的还有政府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谓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所有国家机关在内的国家机构的整体,狭义的政府则仅仅指国家行政机关。一般说来,当人们使用“政府机构”这个概念时,多是指狭义的政府即国家的行政机关,更为狭义的则只是用来指中央行政机关。
二、简答题
9. 现代政治系统中的政党和利益集团在角色和功能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答案】(1)角色方面:
①相同点:
a. 表达利益诉求和谋求集团的利益;
b. 给政府施加压力,影响政府的政策;
c. 与政府或者议员形成人际关系网,获得重要信息和沟通渠道。
②不同点:
a. 政党的目的是争夺和获得政权,利益集团只是给政府施加影响获得一定的利益;
b. 政党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政策纲领,利益集团是相同或者相似的利益群体的集团;
c. 政党参与选举是竟选,直接获取权力,利益集团是通过政治捐款或者支持自己的竞选者来参与选举;
d. 政党一般是政策的参与者甚至制定者,掌握第一手的政治资源,利益集团需要院外游说来获得相关信息和资料。
(2)功能方面
①相同点:政治参与,推动政治民主化; 表达利益诉求,获得群体的利益。
②不同点:政党的功能是夺取政权,组建政府和控制议会; 利益集团的功能是参与政治,影响政府政策,获得集团的利益。
10.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案】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五大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其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了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就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日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这种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卞要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商鞍、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虽然其间历经离乱,但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却是其基本特征,为了维护这种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糯合了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天人三策”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并提出了“罢黔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思想格局。
①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而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的原则,以儒家政治学说为本体,以西学皮毛为工具,终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