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76新闻学理论与实践之新闻采访学新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的眼光”

【答案】“孩童般的眼睛”是指记者的观察应该像孩子一样,带着新鲜感去看待事物,时刻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觉。“聪明长者的眼光”是指记者要用聪明长者这样阅历丰富,见多识广、鉴别力强的眼光去进行深刻的洞察,在纷繁的观察对象中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而那些没有价值的事物,则可弃之不顾,以提高效率,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2. “三色报道”

【答案】“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3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红色的警告》记录了在熊熊大火中仍热衷开会、讨论、扯皮的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黑色的咏叹》叙述了火灾下的人物命运和人在极端场合的表现; 《绿色的悲哀》前瞻性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色报道”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激起人们的震撼和思考。一位资深编辑评价,“三色报道”标志着中国新闻人开始回归新闻本身,它开启了中国灾难报道的里程碑。

3. 新闻职业道德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又称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或者说,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新闻职业特点的体现。一般以“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等形式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与作风,以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其内容大致有:社会责任、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等,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4. 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J 胜质,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新闻采访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采访者围绕着特定的采访目标,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把握的活动。这一活动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沟通了属于社会意识的新闻报道同属于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沟通了社会信息同信息需求者之间的联系。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写作。

5. 《红色中华》

【答案】《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最初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

报,后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联合机关报。该报在一般情况下也只有几个人; "1933年与1934年,是《红色中华》工作兴旺时期,人员多时小过10余人,除了编委会5人之外,管通讯来稿的1人,校对1人,发行1人,文书1人,以及几个机关行政人员。当时没有专职的记者,报上刊出的‘记者’实际上就是编委会的成员”。

6. 采访基点

【答案】采访基点,可以是记者蹲点调查的点,也可以是记者经常报道的点,还可以是记者参加实际工作的点,或经常了解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实际问题的点,它是记者的“根据地”。采访基点,有记者最熟悉的各行各业的干部和群众,有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有精通某项知识的专家,平时,他们通过书信、电话和交往,向记者不断地反映农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记者的头脑不至僵化。而当遇上拿不准的问题时,就跑到那里向干部、群众请教,和他们共同研究,往往很快就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

7. 旁观性观察

【答案】旁观性观察,又称非参加性公开观察,是指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这种观察中,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活动,也不介入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

8. 党性原则

【答案】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党性原则的总要求和新闻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长期以来,党性原则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制度安排,是组织原则,是纪律。党性原则包括:①所有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都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令法规和政府施政纲领。②党管媒体:新闻媒介主要领导的任命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重要资产的配置权、新闻宣传内容的终审权,都在党委领导机关,这是由中央文件明确规定的。③国有资本拥有对所有新闻媒体绝对的控股权。④采用行政手段来扶植主流媒体,尤其是党委机关报。除了资金注入、税收优惠、邮发优惠等措施外,采取行政手段来确保主流媒体的市场占有率。

9. 秘密性观察

【答案】秘密性观察,又称非闯入性秘密观察。记者不公开身份且不让采访对象觉察在暗中观察各种情况,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记者在采用隐匿性观察和秘密性观察两种方式进行观察时,一定要严格地控制在职责范围之内活动,一般不要干涉对方的人身自由,更不要侵犯对方的人身权,以免造成被动,甚至陷入困境。同时,记者也要格外机警,注意自身的安全。

10.客观报道

【答案】客观报道是一种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方式,要求在写作中尊重客观实际,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来如实反映真相。也指新闻写作寓褒贬于叙述事实之中,用客观的形式表达意见。我国新闻研究界经常用恩格斯的话解释这一报道方式,即“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11.“客里空”

【答案】客里空是苏联作家考涅楚克(又译科尔内楚克)的名剧《前线》中的一个人物。他的职务是特派战地记者。他做新闻报道的特点是: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弄虚作假。为改正新闻报道缺乏真实性的情况,1947年《解放日报》发表了重要社论,社论指出:“学会赞扬好的,这是很重要的,学会批评不好的,这也同样重要。像《前线》中的新闻记者客里空那样,那是不好的。”这是我们的报纸第一次指名道姓批评“客里空”作风。

1947年,《晋绥日报》率先开始的反对“客里空’,,继而掀起反“客里空”的运动,对整个解放区的新闻工作发生了重大影响,在我党新闻事业史上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大事。解放后,新闻战线曾不间断地同不真实的新闻报道进行过斗争,这实际上是在新形势下反对“客里空”作风的继续。

12.新闻策划

【答案】新闻策划是指对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以及严密的设计和规则,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串联起来的过程。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新闻策划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新闻传播行为加以谋划,从而使之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它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既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凭空产生,也不能排斥主观能动性。有学者认为,新闻策划一语应改为“报道策划”,因为“新闻”是不能被策划的。

二、简答题

13.简述邵飘萍具有进步意义的新闻思想和采访观。

【答案】邵飘萍是“五四”时期我国著名报人,他所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新闻采访学的奠基之作。邵飘萍具有进步意义的新闻思想和采访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者地位

当时,社会上不重视记者,即使是报馆本身,也把记者置于主笔或编辑的从属地位。邵飘萍对此状况不满,指出“此我国报纸内容腐败之重大原因”,并提出培养记者是改良报纸的根本。

(2)记者资格

记者资格即记者修养,邵飘萍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糜鹿兴于左而志不乱”,是记者训练修养最不可缺者。

(3)记者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