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707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决策体制

【答案】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通常一个完整的公共决策体制应由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等组成。

2. 思想库

【答案】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综合性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设计、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帮助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决策,以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思想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政策研究中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思想库卓有成效的研究,政府就会在公共政策上束手无策。

3. 对策论

【答案】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4. 利益分配

【答案】利益分配是指国家与项目承担单位之间、单位之间以及承担单位中个人的利益情况。如果利益分配不当就会损伤承担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导致项目合作破裂。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物价政策,就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谋取合理的平衡。有时会削弱生产者的利益,有时则抑制消费者的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

5. 支持联盟

【答案】支持联盟认为,分别探讨政治家、压力集团和行政管理者的作用根本就是离题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在支持联盟框架中,支持联盟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促使各个集团走到一起的,不仅是共同利益的驱使,也是共同知识和信仰使然。这些集团以他们的共同价值和信仰为基础加入政策的争论中,对解决方案进行竞争和妥协。

6. 利益落实

【答案】利益落实是指在分配利益时,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

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其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7. 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顶测的方法。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

8. 置信区间

【答案】虽然希望抽样误差越小越好,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某个样本统计量能否用来估计总体参数,取决于公共管理者对抽样误差的精度要求。公共管理者可以根据样本给出一个随机范围,这个范围以某种可以接受的概率保证对参数估计的正确性,即总体参数以某种概率包含在这个范围内。这个范围被称为置信区间,可以接受的概率被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通常记

,则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1-α(α为一个较小数)。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如果已知总体标准差。

:

位值,是均值标准误。。其中,是样本均值,

是正态分布函数在上的分被称为置信区间下限,被称为置信区间上限。

9. 一般环境

【答案】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

10.政策制定过程

【答案】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政策制定系统负担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二、简答题

11.简述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答案】(1)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问题,’的出现意味着需要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距离或者差别,从而出现了一种令人不满的状态。当这种差别仅仅发生在某些个体身上时,它是一个个体的或者私人的问题。但当这种差别同时发生在许多个体身上时,它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令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或现象。

(2)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是指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①政治原则的偏离

任何国家都有其视为立国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则。坚持这些原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政策诉求一旦偏离了这些原则,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之外。有鉴于此,政治领袖或政治组织为了稳定起见,对于可能会威胁稳定的问题,必然会设法使其无法进入政策议程。

②价值体系的排斥

仃何社会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它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依据和行为选择的准则。凡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方案,都很难进入政策议程。例如,美国人对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的信仰,使得铁路国营无法成为政策议程上的一个项目。

③政府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政务信息闭塞,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民的利益,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利益偏好与政策意愿就很难为决策者所知道,普通公众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觉察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府议程。

④承受能力的不足

任何一种政策问题的提出,如果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或回避。尽管这种问题的提出有时对社会有利,符合民众愿望和时代潮流,往往也难以进入政策议程。

⑤表达方式的失当

有些问题本可以通过法定的正常渠道提出,却偏偏要选择非正常渠道; 明明可以在正式场合上讲,却偏偏要进行地下活动; 明明可以采用平和方式提出政策诉求,却偏偏要采取过激的形式; 明明可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讲明,却偏偏要使用长篇累版、晦涩冗长的分析报告……上述种种表达方一式的失当,很多时候使本该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没有被列入。

12.我国公共组织有哪些病象? 试对公共组织的病象成因予以分析并提出改革之道。

【答案】(1)我国公共组织的病象

我国公共组织存在四大病象,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小分,官僚主义严重。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