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交往理论研究的历史。 交往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着力研究的问题之一,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标着着唯物史观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交往概念被广泛使用,并且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及《资本论》中仍继续加以使用。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类历史中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为依据对交往问题作了集中的探索,首次阐述了一般的交往理论,对交往概念作了一系列表述:如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国内交往和国际交往,地域交往和世界普遍交往;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以及人际交往等,甚至战争和征服也是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在《形态》中,马恩又是直接使用生产关系概念;有时把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概念并列使用;有时用交往方式、交往关系、交往形式等术语表达生产关系概念。总之,在《形态》中,交往概念所容纳的范围远远大于生产关系概念,进一步研究表明,"交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新世界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和一条重要的理论探索,马恩把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与社会分工、交往与社会经济形态、交往与共产主义等联系起来考察,以交往理论为线索初步阐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说,离开交往理论,我们就不能完整的、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论。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思想发展中,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更为经典、更为精确的表述,但是,交往概念的丰富内容和特有的含义,以及它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