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交往与主体性问题

关键词:无

  摘要

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是理论深入到对马克思主义时间的理解问题,在"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国内学者开始认识到主体---客体两极图式的某些局限,并进而合乎逻辑的提出了主体间交往问题。1987年,陈志良首先在《光明日报》撰文,把"交往"作文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的范畴与以考察,5年后,任平在《哲学研究》著文批判了传统教科书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提出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的实践观,任文开始是把主体间交往问题与主客体认知图式,与主体性,与实践范畴联系起来,这样,我国理论界对交往的研究开始与主体间问题和实践观紧密相连,主队学者广泛研究了交往时间的含义、特征、模式、刑事、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交往研究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主体性问题有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然而,在交往与主体性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理论误区,突出的表现为两点:第一、许多学者认为,主体间关系是建构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然而对主体间交往却仅限于一般性论述,甚至在对西方哲学的范畴的误读中随意使用"主体间性"概念;第二、对主体性的理解仅限于"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等活动性关系方面,鲜少涉及人之主体所应有的责任和权利等文化价值性方面。 本文厂是深化"交往与主体性"研究,并就上述问题作以探讨,本文回顾了人类交往和主体性活动的过程,评析了当代交往学说,澄清了"主体际性"。 本文认为,主体间交往问题正是马克思在批判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古典主客体理论中提出来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处罚通过社会分工对交往实践作了大量的论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了交往的内涵和特征,并将交往划分为实物交往和符号交往联大类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相关性为前提,以客体关系为基础,从主体间交往实践的视角透视主体性,把主体性看作是一个社会生成和社会实现的过程,本文认为主体性包含能动性和相应的主体责任和权利等文化价值特性。只有这样的主体性才是完整的、健全的。 最后,本文论述了现代社会的交往与人的主体性,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为主体的自由交往和健全的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活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