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李贺与楚辞

关键词:情感共鸣,巫祀文化,意象,思维方式,基本风格

  摘要

  对李贺与楚辞间渊源关系的评论,自杜牧指其为"骚之苗裔"以来,历来诗评多有赞同。或是指其总体风貌似以楚辞,或是以个诗品评出其间具体诗篇的相似,但均为散语片言式的评点,未成系统性的研究。   今人对李贺的研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登新的方法,使研究有了纵、横两方面的拓深。但由于有些研究者对于这些新方法并未真正掌握,因而造成了以理论图解作品,虽不乏新颖之见却难以剖析深入,某些观点亦不免偏颇,对李贺语楚辞各自的研究有长足进展,但对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则殊乏其人。房日淅先生《李贺歌诗与屈原楚辞之比较》(《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对诗人及作品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是一篇概括性的总论。《楚辞的启示:略述李贺诗歌创作的"巫"心态》(《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一文试图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切入,但言之未远。   楚辞贺李贺诗歌之间究竟存在这怎样的深层关联?为选择了这一论题,试图从文化人类学贺心理学的角度,对李贺何以钟情楚辞及李贺何以能够独得楚辞之神韵作出探索和自己的回答。   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作家论,主要探讨了李贺与楚辞 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之间的关系。第一章探讨了屈原作为封建文人阶层人格典范对李贺精神追求的提升意义和楚辞主旋律对李贺情感的替代宣泄意义。第二章指出宋玉基于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秋是李贺这样的不遇文士的精神知音。总之,上编这两章,意在指出李贺与屈原、宋玉之间的情感共鸣。   下编则从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及李贺精神特征等方面,具体探讨了李贺诗歌与楚辞在意象、思维方式、基本风格三层面的灵犀相通。共分四章。第一章分析了李贺时代的社会心理及其影响下的李诗创作追求,并简要分析楚辞与中原传统诗教的不同,指出楚辞作为千古奇文,其对传统诗教的悖离恰好投合李贺的拗肠目眼,成为其创作摹习的典范。第二章分两节,分别论述了楚辞的巫祀文化背景和中唐时代浓厚的巫术、宗教气氛及其各自影响下的楚辞意象和李贺诗歌意象,,指出相似的文化背景造就了楚辞和李贺诗歌意象的主观性特点。第三章的两节分别论述了楚辞的原始思维方式和李贺诗的主观心理逻辑,指出二者均为无视于客观关联的主观性思维。第四章的两节分别分析了楚辞悲激凄艳的基本风格与李贺诗歌哀激凄楚、奇诡瑰丽的风格,指出其感情表现为悲激凄楚,而其意象与意境则共为奇诡瑰丽。   总论全文,我认为,李贺的部分诗歌与楚辞的神情逼肖,自然是李贺致力摹习的结果,但首先是李贺对于楚辞的情感共鸣,以及中唐社会与楚国相似的巫祀文化背景和李贺个人精神特质等因素所造成的意象、思维方式、基本风格的相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