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1204公共管理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近代学制,尤其是对壬寅学制的熟悉程度。1902年(农历
,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壬寅年)。壬寅学制以纵向的初等、中等、高等学堂为主,以横向的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为辅,将整个学堂教育系统地连成一体。可见,壬寅学制是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 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 )。
A. 婆罗门教育
B. 古儒学校
C. 佛教教育
D. 宫廷教育
【答案】A
【解析】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记载印度历史的古籍《吠陀》被崇奉为经典,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入学校、习经典的权利只能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享有,但三者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为《吠陀》。古儒学校的课程以神学为主。公元前6世纪释迎牟尼创立佛教。佛教教育将讲道与个人的钻研结合起来。当时的寺院不仅是教学机构,而且也是学术机构,堪称学术研究中心。
3.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
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4. 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社会建构主义
B. 激进建构主义
C. 皮亚杰理论
D. 信息加工理论
【答案】D
【解析】西蒙、安德森、加涅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学习是信息的接受、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第二,学习的结果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 第三,知识以命题网络或产生式被表征; 第四,学习的重点是信息的编码。就是说,信心加工理论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可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知识的表征过程中是被动地,所做的只是将外部的东西移到脑袋中去。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建构主义则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即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
5. 最先揭开宗教改革“战幕”的是德国教育家( )。
A. 加尔文
R 马丁·路德
C. 斯图漠
D. 扬·胡斯
【答案】B
【解析】B 项,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起者是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520年教廷宣布路德为异端时,路德正式与教廷决裂,发表了一系列著述,全面阐述了他的宗教、政治与教育思想,最先揭开宗教改革“战幕”; A 项,1534年,法国的加尔文到瑞士宣传新教教义,使加尔文派新教运动首先起于瑞士; C 项,斯图漠是马丁·路德的追随者,并将他的一些教育思想付诸于实践; D 项,扬·胡斯是捷克宗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
克的控制,1415年因异端罪名被处死,引起了胡斯战争的爆发。他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许多言论,为俊来的新教所接受,对德国的马丁·路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6. 主张教育万能论的教育家是( )。
A. 马克思
B. 爱尔维修
C. 狄德罗
D. 涂尔干
【答案】B
【解析】爱尔维修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者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但他在这个问题上走入极端,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并把改变旧的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7.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
A. 描述性定义
B. 纲领性定义
C. 解释性定义
D. 规定性定义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定义的方法。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教育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是作者自己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也就是说,不管其他人是如何定义某个词的,我就是这么定义的,并且我将始终在我定义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谢弗勒有关定义方式的区分为我们研究纷繁复杂的教育定义提供了一个逻辑的视角,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明确规定的学生义务是( )。
A. 团结同学,关心集体
B. 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C. 热爱祖国,履行公民职责
D.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答案】D
【解析】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即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