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儿童学习语言的问题上,颜之推认为应该( )
A. 重视学习通用语言
B. 重视学习本地方言
C. 尽可能掌握多种方言
D. 尽可能掌握不同阶段的语言
【答案】A
2. 在教育文献中,研究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等属于( )
A. 零次文献
B. 一次文献
C. 二次文献
D. 三次文献
【答案】D
【解析】三次文献是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后综和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专题研究报告等等。其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
3. 下列选项中不是17-18世纪英国的中等学校的是( )。
A. 文法学校
B. 公学
C. 新型中等学校
D. 主日学校
【答案】D
【解析】17~18世纪英国的初等学校掌握在英国国教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最具特色的是慈善学校的出现和主日学校的设立。慈善学校主要有“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这类学校向儿童提供的是一种基督教式的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简单的读、写、算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圣经》等宗教教义,统称“4R" 。主日学校,又称星期日学校。是利用星期日的时间,由任课教师儿童以及某些几乎没有其他机会受到正规教育的成人进行一些宗教教育,以学习一些粗浅的读写知识。
4. 随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施行,中国经学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其标志是( )
A. 设置博士
B. 守师法家法
C. 建立察举制
D. 创办太学
【答案】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掌握了解程度。这道题很多人都会选A ,原因是没有彻底理解四个字,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施教机构系统和管理系统。博士在汉代是指太学的正式教师。所以,只是设置博士是肯定不能标志一个教育制度的形成的,肯定是创办了公办学校才能标志教育制度的建立。太学,是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是三大文教政策之一,其他两项分别是,独尊儒术,重视选士。其实就是:重儒,育士,选士。而建立察举制度就是建立了一个考试制度,而不是教育制度。
5.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
A. 去除人欲
B. 获取天理
C. 博通百家
D. 求得功名
【答案】A
【解析】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
,人欲减少,天理就会被明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
白,而不是获得的过程,“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的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失恶。而在王守仁看来,“心即理”就是说,人心本就有含有所有的理,不用向外寻找,只要向内心去除蒙蔽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天理,不用获得。这道题的B 选项错就错在“获得”两字上,这两个字有向外索取,而获得,所有,是错的,不用向外寻找,而是明自己的内心。因此,答案选A.
6. 英国近代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巴尔福法案》
B. 《福斯特法案》
C. 《巴特勒法案》
D. 《哈多报告》
【答案】B
【解析】B 项,英国于1870年颁布的《福斯特法案》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A 项,1902年,英国政府
,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确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C 项,英国在1944年8月通过了《巴特勒教育法》
,消除了战前“双轨制”的立和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初等教育体制,基本形成了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 D 项,英国教育委员会在1926年至1933年间
,又称《哈多报告》提出了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其中心是:11岁是一个关键年龄期。儿
童完成普通的初等教育,通过11岁考试,分别进人不同类型的学校,以适应儿童不同的能力和需要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使中等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的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
7. 学生必须接受“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 ,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因为有广博的知识和理性的能力,将来也是适应力最强的、对未来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优秀公民和劳动者。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课程类型上倾向于( )。
A 学科中心课程
B. 学生中心课程
C. 社会中心课程
D. 活动中心课程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学科中心课程也称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唯此,才能使学生适应力最强、对未来做最充分的准备; 学生中心课程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应当把教材看成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社会中心课程认为课程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等方面; 活动中心课程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每年关于课程流派都会出一道选择题,所以,对这个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要掌握的非常好。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 )
A. 废除八股考试
B. 颁布近代学制
C. 设立京师大学堂
D. 书院改学堂
【答案】B
【解析】“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在京师设立大学堂,书院改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并没有颁布近代学制,中国第一个法定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颁布于1902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