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中外教育史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对裴斯泰洛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教育家是( )
A. 黑格尔
B. 马克思
C. 费希特
D. 杜威
【答案】B
【解析】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在新庄“贫儿之家”时期,他一方面让儿童在田地劳动,或在手工业师傅的指导下,参加纺纱织布; 另一方面,他又亲自教小孩们读、写、算等初步文化知识。裴斯泰洛齐关于初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主要反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受时代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当时的瑞士尚无发达的大工业这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基础,因而裴斯泰洛齐也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对斯泰洛齐思想的批判继承。
2. 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采用将课文内容以列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学习策略基本含义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复述策略是通过画线、复习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加工,以利记忆的过程; 精细加工策略一般通过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等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通常采用列提纲、画网络关系图、流程图和表格等形式,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等。2012年充分考查了学习策略这个方面,不但选择题中有涉及,还出了一道简答题,足见学习策略这个考点的重要性。考出来简答题,应该不用感到意外,前几年的选择,几乎年年都有,根据教育学考试的规则,选择题出现的题目再考出来大
题的频率是很高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 以所掌握资料中的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检索文献的方法是( )
A. 顺查法
B. 逆查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检索文献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顺查法:是按照时间范围,以所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是按照由近及远,有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和新课题的研究。引文查找法:是以己经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综合查找法:是综合上述方法以达到检索的目的。
4. 下列选项不是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的是( )。
A. 世俗性
B. 宗教性
C. 贵族性
D. 平民性
【答案】D
【解析】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重塑个人,以改造社会和自然。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人的价值。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更是如此。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④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相信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5. 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了教育行动研究特征的表达是( )。
A. 行动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B. 研究过程不需要理性指导
C. 研究结论具有普适性
D. 强调对行动的反思
【答案】D
【解析】行动研究是在批判传统的将研究者与研究场景和研究对象相互分离的背景下产生的,因而,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首先表现在“行动”上,所以,有学者将行动研究简要地概括为“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和“在行动中研究”。因此,可排除BCoA 项表达错误,应该是研究过程就是行动过程,行动过程不一定是研究过程。
6. 英国的综合中学运动发生的时间大概是( )。
A. 《巴特勒法案》实施后
B. 《雷沃休姆报告》实施后
C. 《哈多报告》提出前
D. 《斯宾塞报告》提出前
【答案】A
【解析】《巴特勒法案》规定中等教育由文法、技术和现代中学三种形式构成,反映了教育的不平等性。工党主张设立综合中学取代三类中学并存的状况,以体现教育机会均等。此后断断续续开展了综合中学运动。
7. 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 晏阳初
B. 梁漱溟
C. 黄炎培
D. 陶行知
【答案】B
【解析】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哲学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相遇,中国文化相形见细,为应付新环境而学西洋,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破坏
,中国原本是一个大的殆尽,中国乡村破产崩溃。因此,当务之急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而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农业社会,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到底是“乡村建设”
题。他是一个立足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而晏阳初,黄炎培和陶行知对乡村改造曾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实践,但都不是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
8. 世界上第一所新式大学是1694年建立的( )
A. 哈勒大学
B. 哥廷根大学
C. 柏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