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
【答案】供给曲线是表示某一特定时间内,当某商品的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相关产品价格、厂商对某商品价格预期不变时,在此商品不同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与相应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2. 互换协定(swap lines)
【答案】互换协定是指将不同的债务、不同利率的债务或交割期不同的同种货币的债务,由交易双方按照市场行情签订预约,以事先约定的公式在约定期限内交换现金流的金融交易行为。互换可以被视为一系列的远期合约的组合。第一份互换合约产生于1981年。
3. 利率风险结构(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答案】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期限相同债券或贷款在违约风险、流动性和所得税规定等因素作用下各不相同的利率间的关系。债券的违约风险越大,它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小,因而债券发行者所应支付的利率就越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动性越高的债券利率将越低;债券持有人真正关心的是税后的实际利率,因此,如果债券利息收入的税收待遇视债券的种类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必然要反映到税前利率上来。税率越高的债券,其税前利率也应该越高。
4. 金融自由化
【答案】金融自由化亦称“金融深化”,是“金融压制”的对称,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政府改变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増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形成金融资产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的目的。金融自由化的标志是金融资产増长超过经济増长,金融相关比率不断提高。这是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罗纳德壶金农和爱德华•肖,针对当时世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在1973年分别出版《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专著中首先提出的。
5. 美元化(dollarization )
【答案】美元化是指一国居民在其资产中持有相当大部分的外币资产(主要是美元)。具体表现是在美国以外的 其他国家,美元大量进入流通领域,具备货币的全部或部分职能,并具有逐步取代本国货币,成为该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的趋势。美元化是以美元代替本币来消除汇率风险,是
一种主动性的货币替代。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内在价值,较之频频波动的本币更能抵御投机性冲击。
二、简答题
6. 新凯恩斯主义,“新”在何处?
【答案】新凯恩斯学派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也产生了新的思想。新凯恩斯主义“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点是能够加以肯定的,从而应该被吸收过来。他们所肯定和吸收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两个:
①理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收集的信息不但涉及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的事态。
②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者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2)对原凯恩斯主义的吸收和修正
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市场非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
①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调整是缓慢的。
②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一个就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另一个就是理性预期,这一假设来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7. 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金融市场对于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媒介作用。金融市场能够调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它促进了资金债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的调动,从而在宏观上实现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使社会总供求趋于平衡。
(2)积累作用。它能够续短为长,积少成多,为资金的积累与扩张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发展。
(3)调节作用。金融市场能够运用市场力量,有效地配置资金,从而使真实资源的配置达到
最佳状态。它对于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调节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有着重要意义。
(4)传导作用。一方面,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各种金融指标的变动,反映出经济运行的深层次
状况,为政府提供市场经济活动的信号;另一方面,由于它能够有效地影响资金的供求状况,所以为政府提供了经济调控的一种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在金融市场上的操作来达到对宏观经济的适时、合理的调控。
8. 分析: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答案】货币是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金银最初也只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并非天然就是货币。只有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金银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
一般等价物究竟固定在哪一种商品上,最初是偶然的。但总的说来,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即或是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或是固定在本地可让渡的财产的主要形式(某使用物品)上。在历史上有很多商品,如牲畜、盐、毛皮、贝壳、绸布等,都充当过最初的货币商品,最后才固定在贵金属(金、银)上。也只是从贵金属成为货币商品时起,货币形式才真正同一般等价形式区别开来。
金银之所以能最终夺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特性是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具有价值、成色比较均匀、易于分割、便于携带和保存等特点,是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由于金银具有这些特性,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逐渐固定在金银上,金银成了货币商品,成了货币。因此,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起源表明,货币不外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贵金属只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才成为货币,它一旦作为货币,就成了特殊商品。
9. 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简要分析这些政策工具如何作用于政策目标。
【答案】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传统的、一般性的政策工具, 包括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1)法定准备率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 并且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 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 货币乘数变小, 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 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 最终会扩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其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定准备率由于是通过货币
乘数影响货币供给, 因此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 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即使存款准备率维持不变, 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③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如提高准备金比率, 实际上就是冻结了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2)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利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贷款的资格。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 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 随时调低或调高有关利率, 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 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 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