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货币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什么近年来一些国家直接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答案】(1)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和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指货币当局事前向社会公众宣布年度物价上涨目标, 并通过观察包括货币供应量、失业率、股票指数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来定期分析经济态势和物价走势, 做出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 确保实际物价上涨水平维持在公布的通货膨胀预期目标之内。
这一新的政策框架的特点是:①抑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惟一的政策目标, 政策当局必须事先确定一个目标通货膨胀率并向全社会公布;②货币当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承诺, 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与否, 成为评价货币政策绩效的首要标准。为此, 中央银行享有充分的独立性;③新的政策改革使得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再重要, 中央银行的政策反映主要根据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是否偏离公布的目标而定。
—些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是因为与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相比, 它具(2)
有很大的优点。通货膨胀目标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规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从而克服了传统框架下单纯盯住某种特定金融变量的弊端:
①増加了政策透明度。公众可对货币政策目标、手段及政策调整依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的实绩进行评估。
②赋予了中央银行最大的政策灵活性:(a )强调了反通胀, 社会公众对单一金融变量的关注程度下降, 使中央银行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综合运用多方面信息对本国经济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b )在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框架下, 央行在物价指数和目标通货膨胀率的确定、反通货膨胀路径的选择等方面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③通货膨胀目标有利于解决通货膨胀难题。因为货币当局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声誉, 使社会公众相信中央银行至少不会一旦遇到外来冲击就放松银根, 扩大货币供应;另一方面, 货币当局在真正遇到严重外来冲击时可以适度调整货币政策, 缓和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
选择通货膨胀指标序列的原则:①可测性, 即该指标的精确数据可以在较短时间得到, 并且事后不需要太多的修正;②相关性, 即该指标能真实的反映货币对商品价值的变化;③可控性, 即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价格变化的长期趋势, 一次性冲击应能有效地剔除。
2. 简述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
【答案】随着货币信用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每种信用工具有各
自的特点,但从整体上看,金融工具一般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偿还期。金融工具一般都载有期限,即发行日至到期日的时间,债务人到期必须偿还信用凭证上所载明的债务,债权人则到期收回债权金额。就偿还期而言,对持有人来说,更有实际意义的是其持有期间。虽然金融工具一般都有偿还期,但也存在着特例,如股票只支付股息,没有偿还期。实际上,由于有价证券可以买卖转让,这样对持有者来说,就可以把无期化为有期、长期化为短期。
(2)流动性。这是指金融工具可以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金融工具一般都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对持有者来说,可以随时将金融工具卖出,获取现款,收回投资。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不能方便地随时自由变现;二是变现过程中损失的程度和所耗费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凡能随时变现且不受损失的金融工具,其流动性大;凡不易随时变现,或变现中蒙受价格波动的损失,或在交易中要耗费较多的交易成本的金融工具,其流动性小。一般来说,流动性与偿还期成反比,而与债务人的信用能力成正比。偿还期越短、债务人信誉越高,流动性越大。
(3)风险性。这是指金融工具的本金遭受损失的风险。金融工具的风险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信用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和利息还本付息的风险。信用风险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债务人的信誉和经营能力。其次,决定于金融工具的类型。另一类是市场风险,即因经济环境、市场利率变化或者证券市场上不可预见的一些因素的变化,导致金融工具价格下跌,从而给投资人带来损失。
(4)收益性。这是指金融工具能为其持有人带来一定的收入。收益的大小是通过收益率来反映的。
3. 简述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
【答案】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它在经济中发挥以下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是金融中介机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职能是指通过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金融机构作为货币资金的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的利息、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差收入,形成其利润。
信用中介职能既可以实现资金在盈余者与短缺者之间的转移,还可以实现长短期限不同的转换。
(2)支付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是指为工商企业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服务。如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的周转,促进了再生产的扩大。
(3)信用创造功能。信用创造功能是指通过贷款和投资活动创造存款货币,扩大信用规模的功能。金融机构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
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取现金的情况下,就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创造功能的发挥,使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和吸收资金的总量而扩大信用业务。当然,这种扩大不是无限的,它要受银行现金准备状况和经济发展对信用的客观需要的限制。
4. 为什么要建立中央银行?
【答案】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要求有更加稳定的通货, 也要求银行券成为能在全国市场广泛流通的一般信用流通工具, 而这样的银行券显然只能由信誉卓著、信用活动有全国意义的大银行集中发行。现代银行出现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并没有专门发行银行券的银行, 更没有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在银行业初期, 分散的银行券发行逐步暴露出其严重的缺点:①不利于保证货币流通稳定。②分散小银行的信用活动领域有着地区的限制, 所发行的银行券只能在有限地区内流通。
(2)银行林立、银行业务不断扩大, 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 票据交换及清算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处置, 会阻碍经济顺畅运行。于是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为之服务。
(3)在经济周期的发展过程中, 商业银行往往陷于资金调度不灵的窘境, 有时则因支付能力不足而破产, 银行缺乏稳固性,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而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 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货币资金, 也即流动性的支持。
(4)同其他行业一样, 银行业经营竞争也很激烈, 而且它们在竞争中的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的动荡, 较之非银行行业要大得多。因此, 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专司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的工作。
上述建立中央银行的几方面客观要求并非同时提出的, 中央银行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5. 蒙代尔-费莱明模型。
【答案】(1)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两国情况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用来分析国际传导的基本框架:
①在开放条件下,当一国国民收入增加时,它通过边际进口倾向,带来本国进口的上升,相应地则有其他国家出口的增加。因此外国经常账户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②在资金完全流动、不存在汇率变动预期的条件下,两国的利率水平分别取决于本国的货币均衡状态;但不同的利率水平会引起套利行为并使不同的利率水平趋于同一的、无套利的稳定状态。这就是说,各国都可以通过
国内的经济政策影响这一共同利率,即在两国模型中的“世界”利率水平是由两国共同确定的。因此,当一国经济面临突然冲击时,这一冲击在开放经济之间可以通过收入机制、利率机制进行传导。
(2)引进资本流动的IS-LM-BP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