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公共关系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公共关系的职能。
【答案】公共关系必须具各采集信息、提供咨询、参与决策、协调交流沟通劝说等四项职能.
(1)采集信息的职能
公共关系按其活动的程序而言,一般是以信息的采集开始的。有三类信息是应当特别注意采集的:组织形象信息、产品形象信息和组织运行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信息。
①采集组织形象信息。这是指公众对组织在运行中所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所产生的印象和评价。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组织的良好形象,组织形象信息的采集是公共关系活动过程的重要的环节。组织形象信息包括:
a. 公众对于组织领导机构的评价。
b. 公众对于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
c. 公众对于组织内部一般工作人员的评价。
②组织产品形象信息。这方面的信息一般包括消费公众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性能、质量和用途等主要指标的印象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产品的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的反映和建议。
③组织运行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信息。这类信息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就内部来说,主要是指组织自身运行情况及其与组织预定总目标要求之间的距离,以及可能发展的趋势; 就外部而言,包括所有对组织运行及其发展趋势发生或将要发生影响的情况。
(2)提供咨询的职能
公共关系领域内的咨询建议是指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向组织领导提供有关组织形象和公众动向方面的情况说明和参考意见。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常提供如下三类咨询建议:
①提供关于公众的一般情况的咨询。这类咨询主要提供组织与公众关系状态的一般情况说明,如内部员工的归属感、组织在社会上的口碑、消费公众对组织产品的反映、新闻媒介对组织的社会舆论、同行们对组织的评估等。
②提供关于公众的专门性情况的咨询。这是指就组织举办的各类专题活动,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供情况说明和意见。③提供关于公众心理、行为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咨询。这类咨询是将在长期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公众心理和行为变化和趋势分析的意见,结合组织的中、长期规划,向决策层所作的通报和建议。
(3)参与决策的职能
参与决策的职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站在公众立场上审视决策问题。站在公众立场上去寻找决策途径,往往能使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直观,而且这种独特的“公众立场”是仟何别的观察视角所不能替代的。一家企业如果从与自身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消费公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往往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本源和解决方法。
②从公众利益出发确保决策的公正。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如没有一定的约束就容易产生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的片面性倾向,这在目光比较短浅的组织决策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组织应当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以便保证决策的公正性。约束可以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约束(如社会舆论)和内部约束。公共关系人员参与决策,是一种内部约束。他们可以从公众利益角度,向决策层传递公众的呼声和意愿,从而从组织的内部确保决策的公正。
③在决策中确立公共关系目标。组织的决策是根据社会组织各部门自身任务和组织总任务的规定来确定的。公共关系人员参与决策,应努力争取组织的各种决策方案中时时不忘公共关系的一个战略目标,那就是如何建树自身组织的良好形象。
(4)协调交流沟通劝说的职能
根据最基本的矛盾法则,摩擦是必然的,顺畅是相对的,因此在组织运行中协调各种关系,沟通各种信息,做好劝说工作,以减少同现实环境的摩擦,就成了公共关系又一专门职能。
①公共关系的协调、交流、沟通、劝说的职能笼统地说,体现在组织内外两个层面:
a. 要做好组织内部交流、沟通和劝说的协调工作。
b. 还要做好组织与外部公众的工作。
②公共关系的协调交流、沟通、劝说工作主要是靠信息分享来沟通关系双方的了解和情感连接,以建立或改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在组织运行中,由于各种关系状态的差异,公共关系交流、沟通、劝说工作的重点和运用方法也有所小同:
a. 当双方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时。此时交流、沟通、劝说的重点就应当是通过不断传播组织方面的业绩来保持和强化公众心目中已经树立的良好形象。
b. 当双方关系处于不和谐状态时。交流、沟通、劝说的基点应该首先解剖组织自身,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才是客观地分析关系状态,并提出改进关系状态的具体意见和措施。
c. 当双方关系处于不明状态时,此时交流、沟通、劝说的原则首先是用善意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明确主张,竭力使公众消除紧张或戒各等逆向性心理因素,为双方的信息交流创造正常、平衡的心理条件。
2. 从公共关系角度,简述口语传播的特点。
【答案】关于口语传播的特点,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如语言学可以从语言现象的角度去研究,语法学注重的是口语语法成分的分析,口头表达学或口头修辞学则以口语技巧为研究重点,等等。公共关系学本身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它需要借助于上述这些学科对口语现象研究的成果,同时对口语传播的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公共关系学看来,口语传播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传播主体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共同参与传播。这个特点是强调传播主体参与传播活动的同时性和空间的限制性。
(2)信息交流的过程与信息反馈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这说明口语传播有很强的时效性。
(3)信息内容不局限于语词、语法结构等组成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还包含着语气、语调,甚至身姿、手势、表情等所表示的意义。
口语传播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辅助手段。与任何特定形式或种类的传播活动一样,口语传播作用的发挥,除了必须遵循传播规律外,关键是清楚地认识其本身的特点:
①口语传播的同时性和空间限制性特点要求传播者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即:抓住、抓准开口发言的机会。
②口语传播的强时效性要求传播者及时注意信息的反馈,随时调整发言内容。
③口语传播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辅助手段,要求传播者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和辅助手段。
3. 从口语传播的角度来看,新闻发布会上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答案】新闻发布会是组织传播各类信息的最好形式之一。从口语传播的要求来看,在新闻发布会的进行过程中有下列事宜需要特别注意或事先策划:
(1)要注意会议接待人、主持人、发言人的角色搭配。接待人的作用主要是引人入场,因此其用语必须讲究礼貌,任何在记者面前的无礼用语和怠慢态度都不应发生,这里需要的是热情大方、彬彬有礼。主持人的作用是调度和控制会场气氛,因此,他要善于辞令,语言要幽默,形式要活跃,以避免或消除过分紧张的气氛。而发言人是代表组织出面的,因此,态度要庄重,用词要准确、贴切、精当,必要时,也可夹杂幽默风趣的话语,但谨防弄巧成拙。
(2)处理好应该回避的技术性问题。新闻发布会免不了会有记者提出一些组织者事先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这类问题有的是一时回答不了的,有的是一时不便回答的,有的还涉及不可公开的机密。对于这类间题,可以采取软性回避的态度,但不能强硬地拒绝回答,老资格的发言人往往通过口语变化向记者解释这类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话题。但这并不是要给提问者和听众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该解释的问题还应当解释清楚,但在解释问题的过程中争取巧妙地转移主题,以免造成尴尬局面。一般说来,记者也是通情达理的,当你已做了必要的解释并及时地调换话题后,他也就不便继续追问了。
(3)始终保持镇静、温和、礼貌的姿态。一般情况下,要保持镇静、温和、礼貌的姿态并不难,但如果记者或与会者故意、突然地发难,主持人和发言人仍要保持这种姿态就有一定的难度。有良好公关意识的主持人或发言人,总是避免粗暴地打断记者的发言,也不会采取非言语动作暗示或阻止他们提问,他们仍将保持温良恭检让的镇静态度听取记者的发言,并做出得体的、不卑不亢的答复。
(4)灵活运用信息发布的两种形式。在记者招待会上发布信息,至少有两种形式:①陈述、说明或解释一定的事实; ②显示和表露一定的态度和立场。一般说来,前一种形式比较能让听众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