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类型,同时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正在向高峰发展,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受到城乡两元结构这一大背景的限制,发展缓慢慢。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正在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走出村子,走向发达的城市,由此导致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长期的分离,观念的转变,使我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即使对农民进行相应土地流转补偿,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养老问题,总体来看,农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已经不能通过传统养老模式达到满足。为了能够进一步缩小居民农民的收入差距,加速统筹城乡进程、满足当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要在全国建立“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 、缴费补贴+养老金补贴” 模式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文将新农保制度作为一项公共产品,以满意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
北京市昌平区按照要求,最早在本地区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本文以昌平区这一统筹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从新农保资金的筹集、分配和新农保业务的办理这三个维度的满意度,以及个人信息中收入水平、年龄因素、家庭经济状况的九大大指标,对满意度度的结果和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使用SPSS软件,选取出了九个影响因子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和二元 Logistic 回归建立分析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到底如何对满意度产生影响,并通过这些分析的结果和预测的可能性,对昌平地区试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