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阈限的上限和下限的平均数被称为( )。
A. 差别阈限
B. 主观相等点
C. 强度估计
D. 不肯定间距
【答案】B
2. 1885年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是( )。
A. 詹姆斯
B. 费希纳
C. 斯蒂文斯
D. 艾宾浩斯
【答案】D
3. 验证工作记忆是否存在中央执行系统,通常使用的研究范式是( )。
A. 双任务范式
B. 点探测范式
C. 线索提示范式
D. 注意瞬脱范式
【答案】A
【解析】探索中央执行系统功能的实验研究有:Alzheimer 病人的实验研究,双任务操作实验以及随机生成任务实验。双任务范式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方法是:让随机生成任务要求被试以尽量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随机的顺序生成自我、数字或者动作序列。
4. 斯腾伯格(S.Sternberg )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 加法反应时法
B. 减法反应时法
C. 简单反应时法
D. 选择反应时法
【答案】A
【解析】加法反应时法由斯腾伯格在减法反应时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法反应时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两个因素中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这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斯腾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法来探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结果发现个体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方式是自始至终的系列扫描方式。
5. 当N 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N+1次实验的靶子时, 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变慢,这种现象是( )。
A. 注意瞬脱
B. 注意分散
C. 返回抑制
D. 负启动
【答案】D
【解析】有关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主要使用负启动范式,指当N 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的现象。
6. 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
A. 组内设计
B. 组间设计
C. 拉丁方设计
D. 混合设计
【答案】B
【解析】组间设计的特点是每一个被试只接受自变量的一个水平,因此,不会受到不同实验条件之间的相互干扰。而组内设计由于每一个被试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因此,会受到不同实验条件之间的相互干扰。
7. 保持量=(认对刺激数目-认错刺激数目)/(新刺激数目+旧刺激数目)×100%,采用这个公式计算,记忆保持量的方法是( )。
A. 再认法
B. 自由回忆法
C. 节省法
D. 系列回忆法
【答案】A
【解析】再认法是指测验中向被试呈现其学习或识记过的材料,并在其中混杂一些新的但与
所学习过的材料相似的项目(如单词),让被试根据他们是否学习过来判断,并以“是”或“否”作出反应。本题保持量的计算中涉及新、旧刺激,即己学过的刺激与未学过的刺激,是再认法保持量的计算公式。
8.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例问题。
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6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名,一组既接受靶子词一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一低辨别条件的处理; 另一组既接受非靶子词一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一低辨别条件的处理。
(1)该实验设计是( )。
A. 被试间设计
B. 被试内设计
C. 混合设计
D. 回归间断点设计
(2)该实验中的辨别条件属于( )。
A. 被试间变量
B. 被试内变量
C. 额外变量
D. 无关变量
(3)该实验存在的交互作用是( )。
A. 词的类型×辨别条件
B. 革巴子词×非靶子词
C 高辨别条件×低辨别条件
D. 词的类型×辨别条件×追随效应
【答案】(1)C
(2)B
(3)A
【解析】(1)实验中两组不同被试接受两种类型的词(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的处理,是被试间设计(组间设计); 所有被试接受两种不同辨别条件(高、低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内设计(组内设计)。在案例实验中既用组内设计又用组间设计叫做混合设计。
(2)实验中所有被试都接受两种不同辨别条件(高、低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内变量。 (3)交互作用指的是两个因素在对方的不同水平上呈现出的效应存在差异,本实验研究为词的类型×辨别条件。
9.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 如其他条件不变,只大幅提高对被试击中目标的奖励,则可推测( )。
A. β增大,d' 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