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传播效果研究? 它有什么特点?
【答案】传播效果研究比较关注大众传播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其特点具体如下:
(1)把受众放在首位。传播效果研究把受众研究放在传播研究的首位。
(2)对影响做出具体说明,使用抽象的概念(如认知、态度、行为等),说明受众如何变化,或者如何防止其变化。
(3)把影响的原因归结为媒体讯息系统、媒介本身、某种内容或单个讯息的某个方面、形式或内容。
(4)效果研究一般和定量研究相联系,在研究中要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研究的假设(首先要能够被证伪)做出经验性的证明。
2. 简述你对网络乌托邦概念的认识。
【答案】(1)“网络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2)Web2.0的理念是一个网络乌托邦,或者说一个人类历史上的超级共和国。它假定所有网民都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把创造和选择的权限都平等地给予每一个网民,因而有理由相信此举将释放所有人身上的创造力,使得网络世界空前丰富。
(3)“网络乌托邦”就是民主社会中的平权思想,它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并不让人觉得乐观。Wiki 表面看是每个人都可以充当编辑,但是真正操控整个Wiki 并且拥有无上权力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长老团,比例不到总用户的1%oWeb2.0的去中心化长尾理论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多少体现。就像每个人都写Blog 一样,每天有数百篇新文本发布,然而值得一读的没有几篇。每个人的文本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更像是艺术家说的话。可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舍。这种判断和取舍最终导致序列、顺位、权威、中心,这些Web2.0深感厌烦的字眼。
(4)此外,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一个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一级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
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不科学。
(5)将来的网络不再是与现世天地相对而言的“虚拟世界”,而是一个有着自在生命和法律的真实所在。数字空间不仅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而且它为之服务的首要对象便是现实世界的经济利益。它为利益所驱动,并服务于这种无所不能的利益。不仅它的诞生过程和现状是这样,它未来的走向也必定如此。
(6)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3. 人际网络对创新的扩散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研究者把创新扩散的网络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性网络,一类是异质性网络。同质性指的是进行沟通的两个个体之问相似程度较高,异质性则是指差异度较高。大多数人际扩散网络都具有同质性。同质性可能成为信息流动的无形障碍,而异质性网络则有利于加快扩散。
人际网络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不仅影响着创新扩散的速度,还影响着传播网络的信息交流潜力。研究发现传播网络的信息交流潜力与两个因素呈负相关关系,一是沟通相近度,二是同质性。交流者之间关系越远、差异性越大,则传递的信息越有价值。
总而言之,大多数人际扩散网络具有同质性,网络所连接的个体往往实际距离不远,社会特征相似。扩散过程中大多数网络通常具有费事少、卓有成效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的形成越容易,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就越低。而那些社会地位悬殊、空间距离较大、具有异质性的弱连接却更能有效地传播信息。
二、论述题
4. 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前景。
【答案】(1)传统媒休产业面临的问题
①理念陈旧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方向。当前,传统媒体在转型方面观念陈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抱残守缺,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博客和微博等自媒体的大量出现,对传统媒体组织和传统媒体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当前,媒体之间的竞争己经不仅仅是内容层面的竞争,而且是融合内容、渠道、营销和运营的系统层面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仍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当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新技术给传媒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仍幻想通过细节的、修修补补的改良来应对新媒体。新媒体带来的是颠覆性的革命,无论是观念、技术、经营策略,还是体制、机制等都需要彻底改变,才能实现传统媒体的顺利转型。
②体制禁锢
当前很多传统媒体还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也导致转型的一些配套制度难以建立。首先是很多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虽然成立了相应的公司,但是尚
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更谈不上“公司化”运作。其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层激励约束制度。第三,在依然以传统媒体为主业和利润源的现有架构下培育新媒体,当给予尚未盈利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以较高待遇时,这必将受到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质疑和阻止。但是如果不给稀缺的新媒体高级人才以市场化水平的高薪酬待遇,又难以吸引真正的高水平人才,这就形成一个难以破解的悖论。
③人才结构缺陷
传统媒体培养了大量的传统采编人才,但是在转型尤其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大的人才缺陷,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媒体人才多,新媒体人才少; 二是传统采编人才多,现代经营人才少; 三是采编人才多,技术人才少。
④技术落后
从最新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 , twitter 、谷歌、微软、雅虎,还是国内的腾讯、百度、新浪、搜狐、网易,其本质上都是新技术公司,可以说,技术和媒体相互驱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潜在需求,例如苹果公司整合技术,打造了iPhone , iPad 等产品,使得产品和信息实现了良好的融合,有效地激活了用户对媒体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和用户需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技术进步激发了用户的潜在需求,而用户的需求又成为技术发展的目标,时刻引领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从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技术理念、技术实力和技术配套等方面和新媒体公司相比,都极其落后,相差悬殊。尤其是有效利用外部技术来为传统媒体提供技术支撑的技术系统集成能力很差,不能满足传统媒体转型的技术要求。
⑤资金匾乏
由于传统媒体多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且由于奉行的是自我积累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导致自身规模小,实力弱,资金较为n 乏。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撑,尤其是向新媒体的转型更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这一点,考察一下新媒体公司从创始到盈利的过程中所花费的资金就可以明了。如何拓展融资渠道,为自身的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成为传统媒体转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传统媒体产业的前景
目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或大力投入新媒体,进而实现转型至为重要。成功的报纸、电视将会尽可能适应受众细分现象,从新的增值业务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其中包括:对内容进行再包装和营销,提供跨多种媒体渠道和格式的内容,提供更多快速、方便的数字内容,通过众多不同的媒体形式销售、出租或免费推送。如果是视听产品,具体的产品形式可以是DVD 、录像带和记忆卡,租售形式可以是通过有线、无线网络电子下载,以显著延长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
实现数字化后,经营传统媒体的机构将不仅限从事新闻和娱乐,未来可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有:点播服务,如网上广播站、无线电广播、移动电话、视频点播; 在线聊天、互动、参与、投票、游戏、提问和评论; 电子商务“美国偶像”“超级女声”之类新星选秀系列活动等。当然,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