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拟态环境

【答案】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 ”一词。根据李普曼的说法,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①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②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2.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3.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答案】《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即《麦克布莱德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月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4. 跨文化传播

【答案】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

史文化现象,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其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_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 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5. 子弹论

【答案】“子弹论”或“皮下注射”是对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传播效果观念的概括。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作为大众传播强效果理论,“子弹论”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略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将传播过程简单描述为: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发送信息; 一方是分散的受众在等待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6. 象征性文化(symbolicculture )

【答案】“象征性文化”是指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将文化理解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

二、简述题

7. 简述麦克卢汉“地球村”时代电子传播的的基本特征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答案】(1)麦克卢汉“地球村”时代电子传播的的基本特征

①描绘出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人们可以快速地交流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发生的事情。即在“地球村”里,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角落,都如同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一样。传播速度的加速提高促成了地球空间实质上的变小,而空间的越来越狭小又进一步保证了时间上的同步性。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时间停止了,空间消失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村里,事情在同步发生。”

②从更广阔更理想的角度而言,也是与乔伊斯和威德汉姆·莱维斯的描述相应,麦克卢汉所说的“村落”还意味着共同的社区和可以共同塑造的全球社会。

(2)引起的社会问题

①传播媒介创造的环境。使整个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我们虚构而完整地生活着,在电子时代。当我们的中枢神经在技术上延仲到了所有人类生活中,并与所有人合为一体时,我们很有必要参与到我们的每一个人类行为中去。”即在电子时代整个人类合为一体,每一个部分的行为都与整体有关,每一个部分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体。在这样的家园中,传播媒介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

②这样的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民族、国家等概念的瓦解和重构。由于地球村是消除

了时间和空间的“村落”,这里的民族和国家就不再具有空间上的界限。地球村里的人类需要面对的是他们的全球责任,而不再是仅仅关注自家门前的那一小片菜地。因为突然之间,人类有了在全球范围内感知的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地球村又不仅仅是一个村落,电子速度在突然的内爆中将所有的社会和政治功能集中到了一起,这在更广泛的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责任的意识。

③在这个电子技术塑造的时代里,人们对整体合一的需要就是对整个人类无限和谐的追求。这一点已经被今天“互联网”族的宣言所印证。“互联网”世界的人们不仅建立自己的生存规则,而且宣称自己的潜力就在于击垮中央集权,帮助形成一个整合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人们建设自己的家园,并规定彼此分享更多的责仟与义务。麦克卢汉曾说:“电子技术将会使个人主义过时,迫使人们相互间彼此依赖。”多项研究证明目前“地球村”的人未必真的具有更多的公共责任意识。“地球村”村民共同承担更多责任的这个说法也许只是麦克卢汉一厢情愿的设想。越来越多沉迷于电视的观众被媒介观点所左右,失去或减弱了对现实生活的判断力,这些“沙发土豆人”的出现也让人们对麦克卢汉鼓吹的电子媒介对人的精神的解放力量感到怀疑。不过,麦克卢汉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个观点的乌托邦倾向。

8. 把关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9. 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与描绘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答案】(1)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的角色提出了许多期望、进行了许多描绘:有的宣称记者己成为僧侣、贵族、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有的界定记者为社会的“第三种力量”; 有的描绘记者为人类的“无冕之王”; 有的说记者是一批忙碌的“社会活动家”; 有的期望记者成为“受众的代言人”; 有的希望记者成为腐朽势力的“掘墓人”和“揭露者”等。

(2)这些描绘和期望,虽然带有深深的时代、阶级的烙印和非理性化的色彩,但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本质和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角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要扮演的也不只是一种角色,而是好几种角色或一丛角色。

10.媒介融合

【答案】(1)媒介融合的含义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