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中医药大学教育管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人假设

【答案】经济人假设是一种人性假设理论,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下点: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称做任务管理。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③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上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2. 教学质量管理

【答案】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工作能否实现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水平。教学质量的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活动,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要求,从而保证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规格。教学质量管理,既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搞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 教师考核

【答案】教师考核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和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教师上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确立了我国实施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考核是教师管理中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教师的使用、培训、晋升、提级提薪、奖惩提供依据; 引导教师按教育规律办事,以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负责教师考核的机构是聘任教师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四个方面。考核的方法,按形式分有教师自评法、学生评价法、教师相互评价法。我国《教师法》在总结我国的教师考核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与尝试,提出了实施教师考核的两项原则,即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和充分听取意见的民主性原则。

二、简答题

4. 教育规划的含义及特征。

【答案】教育规划是指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及

实现的步骤、措施等所拟定的较全面、长远的计划。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下:

(1)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

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奋斗目标。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在学人数、层次、专业结构及学校的数量、规模、布局等。 ②保证措施。为达到目标所需的教师、校舍、教学设备的数量和质量。

③投资预算。实现奋斗目标和保证措施所必须提供的经费数量、来源及分配使用方案。

④实施计划。包括年度发展速度,工作指标、方法、程序和步骤等。

(2)教育规划的特征

教育规划的特征卞要有以下两个:

①粗略性:即教育规划并不具体确定有关的工作步骤和实施措施及具体工作时间表,而只是粗略规定各有关的发展指标,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以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大口标、主要实施措施及重大措施的设想。

②综合性:制定教育规划应以全社会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教育行政管理上讲,为了加强教育事业的宏观调控,不但要制定好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又要制定出单项的教育计划。

5. 简述教育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答案】教育法规的地位主要是指教育法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教育法与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有明显而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法规与宪法的关系

从教育法规与宪法的关系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是制定和规划教育法规体系的法律依据。因此,可以说宪法是教育法规的最高原则,教育法规是宪法中对教育各方面所作原则规定的具体化,是实现宪法中所确立的教育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2)教育法规与行政法规的关系

从教育法规与行政法规的关系看,教育法规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行政法规交叉的教育行政法规。因为管理教育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制定教育行政法规是国家中央行政机关进行宏观管理的方式之一。而且教育行政作为国家行政的一部分,必然要具备国家行政的一般特点。由此教育行政法规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制定与实施等方面也会具有国家行政法规的一般特点,并要受到国家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指导。

(3)教育法规与国家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从教育法规与国家其他部门法的关系看,教育法规与其他部门法的实施往往具有相互依存和支持的特点。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其他部门法规中,有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需要以教育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规定施行细则,以便其在教育领域实施; 另一方面,教育法规的实施也需要其他法律部门的支持。教育法规的法律强制力,需要援用行政法、民法或刑法中某些追究法律责任的制裁手段。

总之,教育法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缺少教育这个部门的法律,即是不完善的法律。

6. 简述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的理论主要来自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教育规模经济应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 反之,教育规模不经济则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 同时,规模经济的产生必须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显然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

(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教育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整体性是指学校的兴办,有些资源必须同时投入与运用。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是指某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及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

教育资源由于木身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即使学校规模小,也因教育功能的需求而投入相当大的资源,此时,已投入的资源却因人数太少而未能获得充分利用。如果能使教育规模扩大,使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而维持同一教育功能,并使单位学生成本降低,这样就会产生教育规模经济的效果。但是,一味追求单位学生成本降低,使资源使用率超过百分之百,而产生规模太大的缺陷,这并不能视为具有规模经济效果。因此,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在不突破资源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限制下,使学校规模扩大; 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情况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

(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

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是指把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专用建筑设备、教师专才专用及教育功能的多样性都是适当使用教育资源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①学校规模扩大,建筑设备种类增多,个别用途的建筑及设备也可出现,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②学校规模扩大,教职员工势必增加,这样有利于学校人力分工与专门化。

③学校规模扩大,学校足以表现课程及活动功能的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实现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教育规模扩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适当使用,产生规模经济效果。但规模扩大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扩大产生各种不经济的缺陷,必将损害教育功能,此时,单位学生成本即使减少也不能叫做教育的规模经济。在这一条件下,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源充分运用后即停止,否则规模继续扩大必将衍生各种缺陷。规模过大衍生的缺陷最重要的莫过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行政僵化两大方面:

①学校规模过大必然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疏离,主要表现在行政人员与行政人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行政人员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冷漠。

②学校规模过大也会产生行政僵化的缺陷。规模扩大后,阶层组织增多,沟通及协调困难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