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正式组织
【答案】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与“正式组织”相对。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如单位内的同乡、同学,棋友、牌友、球友等形成的小圈子。非正式组织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领导”,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非正式组织的划分,一般可以从“安全性”和“紧密度”两方面来考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追求一种在正式组织内无法达到的感情需求的满足。
2.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 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3. 入学率
【答案】入学率是指某年龄段人口中在校学生数与该年龄段人口之比。与当地现行学制和规定入学年龄相对应的那部分应入学的人口称为适龄人口,适龄人口中的在校生所占比例为适龄人口入学率。它标志适龄人口中相对应的教育普及程度。实际统计时,一般以学年初为统计的时间标准。其公式为:
如不考虑在校学生的年龄,取在校学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则为毛入学率。它标志教
育的相对规模和相应学龄人口接受某阶段教育的机会。其公式为:
它与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在校学生数中可含有非相应的适龄人口数。因而有时会出
现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百的情沉。
二、简答题
4. 阐述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及当前我国教育法规有效实施的举措。
【答案】(1)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
教育法规的实施是指教育法规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教育法规实施的具体方
式主要有:
①教育法的遵守
教育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教育组织、教育公职人员、公民按教育法的规定去做。遵守教育法的重要意义:
a. 教育法的遵守是教育法规得以实施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基本环节,所以一切有关的教育组织和个人都应严格遵守教育法规。
b. 教育法规的遵守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c. 教育法的遵守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以利于教育的发展。
d. 教育法的遵守是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现。
②教育法的适用
教育法的适用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法的执行,是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各种具体的与教育有关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它是教育法实施的又一基本形式。
(2)当前我国教育法规有效实施的举措
当前,我国为了保证教育法规有效地实施,具体举措如下:
①大力宣传。政府会通过相关组织机构和基础单位开展教育法的宣传,采取必要措施,使人人懂法,并遵守法。
②有效监督。不论哪种形式的教育法的实施,都需要实行监督。通常采用的监督形式主要有: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审计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总之,保障教育法规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最终只有人人懂法,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法规的价值和作用。
5. 说明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
【答案】一般情况下,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主要有;
(1)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教育经费提供了可比参数。以2005年为例,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中亚平均为3.2%,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平均为4.7%,北美和西欧平均为5.7%。
(2)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教育财政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用于教育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可分为中央财政预算和地方财政预算。在我国,中央财政预算由财政部提出,国务院审查,全国人大通过。预算是国家财政有计划地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主要渠道。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在政府所要兴办的各项事业中的地位。
(3)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生均教育经费表示甸个学生平均拥有的教育经费,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物价指数的差异,相等的生均教育经费并不表示相同的教育条件,因此需将其换算成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以具可比性。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即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6. 简要回答校长应该如何抓好教学质量。
【答案】作为一名校长,抓好教学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要确立全员参与的观念。不但教导处工作人员要把好教学质量关,其他教职员工也要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不但主要科目的教师要关注教学质量,其他科目的教师也要加强质量控制; 不但上课的教师要参与质量管理,不上课的学校后勤辅助人员也要视情祝为教学质量管理提供条件。
(2)加强流程控制,要从单纯检验教学质量的结果,转向检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刘一学生的辅导,学生的预习、听讲、作业、实习、考试等,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开展教育科研,以科学的理念与方法改进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改进不能靠无节制的加班加点地苦干来换取,而要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上,运用有效的方法来获得。为此,在教师中倡导开展教育科研十分必要。教育科研的开展,能够促使教师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科研寻求合理的对策,逐步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能。
7. 试述完整的决策过程应包括哪几个主要环节?
【答案】一般地,决策过程从识别问题开始,到实施决策,要经历6个阶段:
(1)识别问题。对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问题的类型。是常规问题还是非常规问题,相应决策方法为程序化决策还是非程序化决策。第二,问题的层次。即解决问题的权限范围,不要做不属于自己做的决策。第三,问题的时I}J限制,即决策的急迫性如何。第四,问题的重要性。尽管对问题的重要性的判断也是主观的,但它也影响到决策的方式的选择。
(2)确定决策标准。决策标准,也就是解决问题方案应满足的条件,也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约束条件。决策者一旦确定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则对于解决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决策标准就要给予明确。无论明确表述与否,每一位决策者都有指引他的决策标准。决策的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在决策制定过程的这一步,不确认什么和确认什么是同等重要的。它反映出决策者的想法和关注的重点。
实际中的标准通常是一个指标体系,而不是一个单一指标。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必须恰当地考虑它们的优先权,为此,有必要按重要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重。
(3)拟定方案。列出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这一步骤无须评价各个方案,仅须列出即可。决策是一种优选活动,要想实现真正的选优,就必须要有多种可以比较的可行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4)分析方案。决策者批评性地分析每一个方案。分析是借助步骤②所确定的标准及权重进行的。依据标准评价每一方案,知道每种方案的优缺点。
(5)选择方案。既然我们己经确定了所有与决策相关的因素,恰如其分地权衡了他们的重要性,并确认了可行方案,那么选择就是很容易的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