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管理

【答案】管理:管理是指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具有两重性,它是非政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管理的这种属性,表现在管理必须也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①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目标服务的;

②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

③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

④每一种管理活动都是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2.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3. 环境

【答案】环境: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一切外部条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个更大系统就是环境,它刘一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可以分为两人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

二、简答题

4. 实现与加强教育行政宏观调控职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答案】宏观调控,从过程上讲,实际上就是依据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间接调控手段或称之为管理方式,把地方、学校及个人的微观教育活动纳入宏观教育目标,使整个教育事业健康、高效地发展。加强中央对教育系统的宏观调控是处理好教育管理集权与分权的关键。实现与加强教育行政宏观调控职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具体如下:

(1)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①方向调控。统一制定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针、政策、法令。

②进程调控。编制教育发展的长期规划,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的总需求量和构成比例,确定各类大学、各种专业的编制和标准,分配政府高等教育经费。

③活动调控。规定招生方式、标准和分配原则,教师和学生的操作准则,财务制度等。

(2)加强宏观调控的具体方法

①计划调控。科学制定教育规划,加强对教育系统的管理,要加强统筹规划,确定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布局,抓好各种教育形式的协调,使教育事业从外部到内部都得到协调发展。

②行政调控。要加强政策指导,发挥教育政策、法令等的导向、协调和控制功能,要把握好教育政策的弹性幅度和稳定性。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弹性小且不够稳定,使教育系统的发展缺乏一个较大的回旋余地和相应的稳定,往往造成大起大落的发展变化。

③法律调控。要加强教育法规建设,健全的教育法规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是对教育系统进行控制、约束的手段。

④经济调控。突出教育投资的方向性,教育投资方向具有重要的管理学意义,也可以说教育投资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和惩罚的管理方式。许多国家就是采用经济资助对国内教育系统的发展实行合理的宏观控制。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紧缺而又浪费严重,因此,应突出教育投资的方向性,使教育系统协调发展,使教育经费获得较好的效益。

⑤监督手段。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价,健全的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价系统是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保持沟通、紧密联系的有效形式。

5. 管理理论对领导问题的研究有哪几种角度?

【答案】在现代领导理论研究中,先后出现了分别以特质研究、行为研究和领导情境研究为中心的二个不同阶段。

(1)特质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对领导行为的研究集中于领导者的特质上,这种研究的出发点是把领导者看作先天具有领导素质的人才,而被领导者不具备这些素质,因此人群可以分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类,领导者是组织的中坚和“救星”。这类研究偏重于研究领导者所具有的素质,目的在于为挑选领导人才提供参考标准。

(2)领导行为研究

鉴于特质论的不足,管理专家把目光转向对有效领导的行为结构的研究。这些研究中最有成果和为人们公认的,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这两所学校的研究工作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构成领导行为结构的主要维度是两个方面:员工导向和工作导向。前者是指领导者重视人际关系、信任和尊重下属的程度,后者是指他们强调工作目标和技术、忽视下属作用和正当要求的表现程度。

(3)领导情景理论

西方管理学界在领导情景理论这一领域较有影响的是菲德勒模型、何塞·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这些理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其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不存在惟一有效的领导模式,领导活动的取向和方法,要根据领导者的管理风格、群体规范、环境的威胁和压力、任务特征、被管理者的特点等要素综合考虑。成功的领导者,是善于在不同环境中改

变领导方式的管理者。

(4)针对教育组织具体情境的有效的领导理论

①转化式领导理论

转化式领导是美国学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其1978年出版的《领导》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后经肯尼斯·雷斯伍德等人引入到学校管理领域中。

伯恩斯区分了“交易式领导”与“转化式领导”两种领导模式。二者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者实施领导行为所遵循的人性假设前提的不同。

②道德领导理论

道德领导是美国学者托马斯·J ·萨乔万尼首先提出的,他继承了伯恩斯转化式领导理论中的道德元素,并将此作为研究的基点,集中探讨领导行为中的领导者的道德影响意义。

③分布式领导

有关研究发现,领导及领导的影响是分布于有结构的组织关系之中,是以组织中种种联合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基于这样的事实,研究者提出了分布式领导的概念。

总体而言,分布式领导理论突破了传统领导理论研究中的以授权、民主领导等概念为研究重心的静态研究视角,转而关注领导角色转换、行为流动的动态化过程。

6. 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它对教育管理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答案】新公共行政学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形成,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森。其主要思想和对教育管理发展的启示具体分析如下:

(1)主要思想

新公共行政学强调政府在行政过程中的公平价值,认为行政管理者不是中性的,应责成他们承担起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需要完成的事情或者基本原理。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处境的人们,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服务。

(2)新公共行政理论对教育管理发展的启示

①教育管理理论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新公共行政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形成,强调教育公平,顺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求,从而指导教育管理变革的实施。可见,教育管理理论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才会对教育管理实践产生影响。

②教育管理要强调对公众需求的满足。新公共行政理论突破了价值中立的行政观念,强调公众参与、分权、顾客导向的新行政模式,要求政府对公众的要求做出积极回应。这也是其能够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管理要关注公众的需求,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教育管理需要把理论和观念转化为实践模式。新公共行政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把罗尔斯的公平观念转化成行政实践变革的模式,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产生很大影响。观念和理论必须运用到实践中,才可能发挥其优越的效用,因此,教育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理论和观念转化为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