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由于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训练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弊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业余训练无法开展,业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在新时期出现了非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俱乐部等,但这种培养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贡献还没有很好的彰显。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支撑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系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育系统中培养出了一批竞技体育成绩顶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我国其他体育强省采取了一些应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措施,如加强了“体教结合”的力度、制定法制法规支持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陕西省的西安、咸阳、宝鸡、延安、汉中等十个地区的体育局、少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及部分体育项目的社会力量办学、俱乐部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培养机构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训练学等相关知识,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理想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陕西的省情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1)、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三级训练网,也存在社会力量投资的培养机构;(3)、管理比较粗放,科技管理的含量较小,在工作中有权责不明、工作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4)、竞赛制度相对完善,采用了“追踪竞赛法”, 发挥了竞赛的杠杆作用;(5)、运动员的数量少、质量差;训练动机不强;学训矛盾出现新的问题;出路难;社会保障差;(6)基层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执教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且工资、待遇较差,严重挫伤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2、影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训练体系因素、管理因素、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等5大因素。因此,根据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提出了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在教育部门中一条龙培养模式和社会力量投资模式的并存,并说明了这种理想模式的优势所在。由于改革有阻力和难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掌握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对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1)、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2)、合理利用现有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渠道,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3)、科学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绩效;(4)、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解决学训矛盾,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5)、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在研究中提出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以期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提出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的省情,提出了现阶段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好铺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