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1艺术与传播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阐述新闻客观性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要求。
【答案】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专业概念之一。西方国家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1)新闻客观性的基本理论
①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即态度上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维护新闻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新闻内容真实准确。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讲,客观性并不是指类似科学实验班的精确,而是记者要努力写出或作出不带个人感情并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新闻或报道。
②客观性报道包含三层含义:a. 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b. 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c. 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这三层含义构成客观性报道的基本框架。
③客观性报道的含义意味着对事实的尊重,对记者主观的否定。但事实上,报道的客观性从一开始就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即在实际工作中,记者在选择事实中能否真的不带偏见,能否真的抱超然态度,选择、报道事实能否和记者的价值判断完全分离? 无论是对新闻工作的现状调查或从理论上分析,彻底摆脱偏见是困难的。
(2)新闻客观性的实践要求
①完整(或称全面)。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西方新闻学称之为“多维的背景材料”。
②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者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的情况下,报道应该让各种见解或让双方都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③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客观性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字像面包团一样,你可以将文字拿起来,按揉、捏制、挤压,用模子做成你所希望的形状。然而在进行客观性报道时,得剔除掉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言。
④引语的运用。它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就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作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
⑤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信息概念的引进,也使客观性报道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在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报道将是主要的报道方法,像某些灾难性事故、突发性事件、社会上众说
纷纭的某些现象、民事纠纷、某些国际新闻、经济信息等,可以让客观性报道一试身手。尤其是股市行情、期货行情、商品市场物价行情等等,都需要用客观性报道方法。
2. 简述“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答案】“社会责任论”是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社会责任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仟,并以社会责仟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它对报刊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论”台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它指出:“一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与别人的个人权利以及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平衡”,言论自由并不像自由主义理论说的那样,它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因此,报刊在被赋予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2)“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的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的是公众的自由。实际生活中,报刊拥有了社会给予的自由权利以后,反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这是不能允许的。“社会责任论”认为应当明确提出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社会必须保护公众“获知的权利”以及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名誉不受损害的权利。
(3)“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它认为,自由作为一种行动的权利,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没有来自外部的限制和控制; 二要具备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如果缺乏后一个条件而只要求摆脱限制,那只是一种空洞的自由,甚至是对自由的嘲弄。它指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鼓吹的自由概念是消极的自由,即“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或者说是“免于……的自由”; 而“社会责任论”所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或者说是“有做……的自由”。
(4)“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它认为,政府不应当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政府干预大众传播。施拉姆等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明确地表示这样的观点:“集权主义理论与最近发展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些共同之点。二者都同意不能容许报刊降低国家文化。二者也都主张社会固定目标一旦确定,就不允许公众通讯工具不负责任地阻碍这些目标的完成。”
3. 群体对个人成员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人的许多社会需求和愿望仅凭个人力量或条件是得不到满足的,只有加入到‘定的群体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实现。这些需求和愿望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群体的能力大于参与群体的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群体也能够使成员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这种能力使得他能够实现作为个人所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是个人参加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
(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个人离开了群体就会处于消息闭塞和孤立无援的状态,在面对自然界或社会的威胁之际,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而加入到群体之中,不但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外界变化的信息,减少因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恐惧和忧虑,而且能够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协作,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和危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在遇到某些突发性和威胁性事件时尤其积极参加群体传播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寻求有关事件的信息,弄清事件与自身的关系,以便及时采取对应措施。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提供安全的行为方式范例,也是群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将自己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并按照该群体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动,是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和陷于社会孤立的有效方法。
(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成就目标,通过个人和群体的一体化,通过与有着共同关心的其他成员交流信息和经验,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可以促进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同时,一个人的才能和成就只有在得到群体承认情况下才会有实际意义。群体是表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场所,它既是谋求成就的动机,又是实现成就目标的手段。
综上所述,群体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群体的社会功能并不都是正面的,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对个人而言,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研究群体传播,同样也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
4. “报纸上最近接连报道,政府限制房价过快增长措施奏效,房价持续下跌。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你认为哪一传播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 请简释这一传播效果理论。
【答案】“第三人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 戴维森。1983年,他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题目中,“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反映了人们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这符合“第三人效果”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