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825传播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以培养分析为例,你认为一个传播理论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吗?

【答案】我认为一个传播理论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具体分析如下:

(1)培养分析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面临着批评与回应。根本原因来自该研究跨越了实证与批判两个范式。从形式上看,该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但是从理论内核来看,它又是一个宏观的、批判的理论,其锋芒直指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控制,实证调查的结果与宏观结论之间的逻辑链难免脱节。意识形态间题被实证和管理的研究视为不够“科学”,缺乏明确界定且无法做到价值中立,一般被排除在讨论之外。此外,培养分析在讨论电视的影响时,反对形式逻辑的线性因果关系,而代之以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培养不是一个单向的一次性过程,这一思路更接近于批判的传统而不是实证的传统。

(2)但是从批判的范式来看,培养分析又过分拘泥于实证数据研究,陷入定量客观主义的神话,无视观众意义的解读过程,既不能全面地阐释整个生产与消费过程,也不能深入地讨论霸权的接受过程,同样不能令人满忌。

(3)培养分析一方面说明不同研究范式间并不是水火不容,另一方面它的尴尬处境也向我们展示了超越不同研究范式造成的两难。格布纳认为,它既不是实证(或管理)的,也不是批判的,而是一种很难被归类的“批判的自由一多元主义”。

2. 从哪儿个方面来理解人内传播?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作为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没有本质区别。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人内传播伴随着创造性思维成果,它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3. 简述尼尔. 波兹曼提出的“媒介环境学”(义译为“媒介生态学”)中的研究对象“作为环境的媒介”的含义以及对现今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1968年,尼尔·波斯曼首次正式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Mediaecologyisthestudyofmediaasenvironments )。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人通过使用媒介,逐渐被媒介影响,某些与媒介相一致的感觉器官得到扩展,从而造成文化偏向于某种感觉而忽略其他感觉。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

(1)波斯曼提出的媒介生态,就像意识形态,是人们理解和想象世界的框架。因此,波斯曼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人们思考、感知、谈论和表现身边的世界时,不是站在传播媒介之外,而是处在传播媒介的符号结构中。

(2)波斯曼还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的基础上提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往往不只有一种媒介的代码和语法。不同媒介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媒介环境。因此媒介共存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互动产生新的合成环境,也是媒介生态学关注的问题。

(3)媒介生态学,弱化了麦克卢汉理论中的决定论色彩,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媒介格式对符号编码、解码的影响。媒介环境就像墨镜,它并不决定人们看到什么,但是会影响人们看到的世界的色调。和麦克卢汉不同,波斯曼在对媒介影响的讨论中,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和道德评价,他更关注媒介技术是否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民主,他对电子媒介的评价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他的理论中有梭罗追求自然、恢复传统生活的乡愁,也有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技术理性的反思。当然,媒介可能是不良后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4. 请谈一下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影响。

【答案】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芝加哥学派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特别是对德国社会学家G. 西梅尔的理论而言,芝加哥学派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芝加哥学派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和实证的,它试图通过研究这个世界的社会问题而对之进行改造。芝加哥学派的问题是:在迅速成长的城市中拥挤不堪的移民贫民窟里,诞生于乡村社区的美国民主制能否有生存之地。它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的手段。

(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对于芝加哥的社会学家来说,要成为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就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作符号交互论的观点。

(4)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

5. 简述20世纪90年代后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

【答案】20世纪90年代后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表现在:对结构和文化条件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论思考,更加重视人际传播的作用,原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研究相对分离的状态正被日益打破。这具体地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

(1)全面考察效果发生过程中诸因素。

从研究的自变量来看,主要因素是:接触媒介之前的个人的基本情况(人口学变量、受众观念)、接触媒介的情况(内容、时间、媒介的类型)、接触媒介的情境(受众所处的环境、社会结构/组织环境)。从研究的因变量来看,主要有认知、态度和行为因素。这表明,媒介效果研究己经从原来的典型的S-R 模式向。-S-O-R 模式转变,全面考察效果发生过程中的诸要素。

(2)对自变量的考察侧重对媒介内容与使用的细化。

这方面效果研究的拓展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

①如何看待一般性扩散与特定内容之间的不同影响;

②不同的内容特征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方面的研究关心媒介内容中的哪些变量在受众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反应中发挥了作用。

(3)对因变量态度、行为和认知三者的考察较为均衡,侧重对认知的考察。

“有限效果论”概括“媒介的效果反映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什么样的受众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一经典结论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悲观地宣布媒介效果研究存在的不必要性和死亡。当下的媒介效果研究则在认同“有限效果论”的结论的同时,积极、乐观地去深入挖掘制约媒介效果有限的前置变量、中介变量等因素。

6. 谈谈你对“新闻真实的有限性”的理解。

【答案】绝对真实难以实现。新闻的真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新闻的真实性具有有限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

(1)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真实,并不包括新闻媒介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在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上,一般事实是全体,新闻事实是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真实只能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真实,新闻报道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传播只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

(2)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新闻传播必然要受到传播主体新闻价值追求的影响,传播内容、方式都是在传播价值取向下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新闻真实必然要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

(3)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传播者认识新闻事实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丁新闻真实实现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仅仅讲出真相,这容易得多,而要是讲出全部真相,这要困难得多。”

(4)新闻认识必须是及时、迅速的反映。快,就容易看“走眼”,难免失实。新闻事实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等特征,即使在传播者己有分工的情况下,仍然要求传播者既要成为“杂家”,又要成为“专家”,而这实在是太难了,难就容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