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2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目录
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2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2
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2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19
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2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31
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2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43
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2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57
一、简答题
1. 请举例说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符号互动论是唯心主义理论吗?
【答案】(1)20世纪初米德所著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开创了符号互动论的学术传统。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假设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都是有意义的,人们通过对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解释而获得对世界的经验。
②符号的意义是人们通过和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获得的。
③人的决策和行为不是建立在外界的刺激上,而是建立在他对环境的主观理解和社会期待上。 ④自我和其他社会客体一样,也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米德用实用主义的思路,对自我的构成做了独特的解释。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的行为与角色,这种自我的概念,米德称其为“概化的他人”。
①在此基础上,米德把自我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冲动的、充满欲望的、无约束的主我(工),另一部分则是客我(me ),他是具有约束性的、与他人的期待相一致的概化的他人。
②自我则是这两部分的互动所形成的动态过程。在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自我的冲动,又要考虑这么做时,别人会如何评价我。通过这种解释,人们把外在的社会、他人和自我联系在了一起。
③既考虑客我,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得出自我的定义,这一行为本身就不属于“唯心”主义论。
2. 什么是传播研究的芝加哥学派?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芝加哥学派”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其主要成员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还是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整体特征。其主要观点,具体如下:
(1)他们关注象征符号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认为自我和社会共识都形成于符号互动之中,这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社会的研究取向。这一立场也成为后来美国本土学者批判管理学派的重要理论资源。
(2)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者关注具体的社会现象,从经验的角度对其加以解释,这与之后大众传播研究中经验卞义成为主流有着内在的联系。
(3)芝加哥学派非常关注大众传播在民主制度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沃尔特·李普曼。
3.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并指出不足。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内容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
①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查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②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a.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c. 它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的观点也是一种矫正。
(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①过分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该研究过分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对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未能进行充分的考察。
②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社会关系。它脱离传媒内容生产和提供的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中受众能动性有限。这些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它仅限于指出受众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选择接触”的范围内,而没有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4. 简析清末基督教报刊对华传播的脉络和影响面。
【答案】(1)清末基督教报刊的创办背景
清末这一时期是指从1840年鸦片一战争至1912年宣统退位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或战争侵略或谋求财富,以及为了宗教信仰积极投身传教事业的外国传教士,这一时期,基督教所办报刊对我国新闻传播史影响重大,很多教会办的报刊成为当地最早的中文刊物。
(2)各地区按时间脉络,清末以后创刊的基督教报刊
①上海的基督教报刊
1857年由英国伦敦传教士亚历山大·伟列亚力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不同于此时之前的其他刊物,本刊物并非纯粹性宣传基督教义的宗教性刊物,而是综合性期刊。
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并任主笔。1874年9月5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淡化宗教宣传,时事色彩强烈,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1875年5月5日自广州迁至上海出版的《小孩月报》改名《小孩月报志异》,由上海基督教清心书馆发行,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主编,设有诗歌、故事、名人传记、博物、科学等栏目,文字浅近易读,每期销约2000份,1876年改名《小孩月报》,1881年改名《月报》,1914年改名《开风报》,同年夏因欧战爆发自行停刊,先后出版40年。
1887年11月成立的“广学会”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最初名为“同文书会”,1894年改为广学会。该会创办人为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广学会成立初期决定恢复《万国公报》,并将其作为机关刊物。复刊后的《万国公报》一力面着力介绍西力文明; 另一方面非常注重评论中国时政,大谈变法改良,以实现广学会图谋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干预中国时政的办会宗旨。
1891年2月创刊,《中西教会报》,由广学会发行,林乐知任主编,内容以报道教会方面的消息和宣传教义为主,是《万国公报》的姊妹刊物。
1876年2月17日创刊的《格致汇编》,由英人傅兰雅主持。月刊,所刊文字对数、理、化、生物、医学都有所介绍,是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该刊一再重印,重印时往往补入一部分新内容,1882年1月下旬出至第4年第12卷后停刊。
②厦门的基督教报刊
1886年,《厦门新报》创刊,为当地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布德(C.Budd )主办,用闽语方言写作,内容以一般新闻及教务方面信息为主。
1888年,《漳泉公会报》在厦门创刊,月刊,为一份用闽南方言编写的基督教教会刊物。 1889年1月在厦门创刊,墨海书局发行,后改名《福幼报》,隶属广学会,为该会对中国儿童进行宣传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儿童刊物之一。
1889年,《厦门画报》创刊,为教会方面主办的儿童画报,不久停刊。
③通商口岸汉口的基督教报刊
1872年创刊于汉口的《谈道新编》,月刊,英国伦敦布道会教士所办,出至1876年停刊。 1875年,中文《开风报》创刊,由外国传教士主办,最高发行数字曾达3000份。1880年,中文《昭文日报》、《新民报》先后创刊,均为基督教会主办。
1883年5月,《武汉近事编》创刊,周刊,伦敦会传教士主办。
1887年2月,《益文月报》创刊,为外入主办的中文月刊,内容以自然科学方面的报道为主,首先是天文、地理、物理,其次是各种“新机新法”的介绍,另以部分篇幅报道“各省近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