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一).... 2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二).. 15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三).. 23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四).. 31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五).. 46

一、简答题

1. 简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主要是指生理因素,它包括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生理发展。先天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这些特征通过遗传而获得。儿童的先天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随着儿童生理(特别是神经系统)上的不断生长、发育,逐渐成熟,其心理日益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遗传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此外,还有家庭、邻里、亲友等。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方向和个别差异。在环境因素中,教育又具有特殊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2)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代研究者已开始深入地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①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他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各占若干比例或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而且这种理论认识到两种因素的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即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仅受当前环境及遗传物质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其遗传基因和过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是在环境②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

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③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2. 依恋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会对儿童的社会交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

【答案】(1)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

标志。

(2)依恋形成的因素

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如母亲不停地对孩子说话,不管孩子是不是在听或是在睡觉,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回避型的依恋,即通过对母亲的回避使他们免受过度刺激的干扰。而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则常常会体验到不一致的抚养行为,这类幼儿的母亲只给孩子最基本的照料,对孩子的各种信号不敏感或不做反应。然而,当孩子开始探索时,母亲会打断他们,使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②儿童的特点。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早产儿、难产儿、出生时就有先天疾病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照料。在贫困家庭中,这样的孩子出现非安全型依恋的比例较高。但是当父母对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付出足够的耐心时,或者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也不是特别差时,他们同样可以形成安全型的依恋。

③文化因素。安斯沃斯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美国文化背景,所获得的依恋类型及各类儿童的百分比也是对美国儿童研究的结果。事实上,依恋类型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各种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3)依恋对儿童的影响

①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儿童在经历依恋的四个阶段的同时,会建立起一种与抚养者的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他们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将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这种内部表征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可能称之为内部工作模型。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特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婴儿运用该模型解释事件,并预期在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对依恋对象的可获得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期望,在自己面临困难时是否可获得支持,以及自己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等,都可由内部工作模型作出解释。这种特征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

②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③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研宂发现,依恋具有传递性,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在幼儿长大为父母时,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3.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什么特点?如何改善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答案】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

(1)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性质与幼儿有完全不同

的特点。具体如下:

①亲子关系

进入小学以后,亲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对父母的信赖有显著下降,但仍然高于父一子依恋;与双亲建立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在社会交往、友谊质量等方面获益最大。

②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方式。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

a.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b.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c. 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d. 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e. 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③师生关系

随着儿童年龄的増长,儿童的交往观念、交往行为、建立关系的特点都在发生变化。对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特点的研宄发现: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亲密性、反应性和冲突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在不同年级,师生关系在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而六年级学生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低冲突的特点。

(2)改善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方法

针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疏导教育,以达到改善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

①转变认识。帮助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多鼓励、信任,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社会认识。从认识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三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②调控情绪。帮助学生体验不同的交往情绪带来的不同感受,及时宣泄情绪,例如采取“剧烈运动”、“大声呐喊”、“击打软性物体”等转移注意力和控制发怒的方法。

③指导行为。采取沟通、鼓励与奖励、参与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 同时,学校应运用多种形式,如定期举办人际交往知识讲座、人际交往技巧演练、交际口语实践等活动,进行正面引导,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培养理解、信任、谦让、宽容、助人为乐等团队合作精神。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交往,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在活动中践行、体验、感悟,获得最深层的体验,逐步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

4. 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条件下自己选择游戏类型。游戏类型分为安静型和运动型,50名幼儿做出的选择如下表。请检验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

幼儿游戏方式选择的数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