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古诗词“配乐法”创新教学初探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创新教学;配乐诵读法;唱读法

  摘要

近年来,经典重读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有关专家学者及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毫无疑问,汉赋、六朝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它们都是今天难以企及的艺术典范。古典诗词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现实的古诗词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错误的倾向:重语言、轻文学;重应试、轻素质;重文学、轻语言。学生难以体悟古诗词深广的意蕴和迷人的意境,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的代表——古典诗词,在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中难以发挥积极的影响。
诗词的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审美特征,是诗歌的灵魂。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领会古诗词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多元智能理论、“情知教学”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发现学习”法,给我们进行古诗词教学以有益的启迪:把语文学习内容与音乐欣赏联系起来,可以帮助每个学生了解和发挥自己的智能特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风格的机会,促进学生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笔者将音乐与古诗词相融进行教学。这不仅因为音乐和诗词无论在审美的形态方面还是在审美的感觉方面都有许多相通之处。也由于古典诗词与音乐之间有着天然的姻亲关系,在漫长的古诗词发展的长河中,它们相伴相生。更由于古典诗词的特殊性,使读者在接受它的时候必须通过想象,而音乐在培养想象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从音乐的相似情感体验出发,展开各种各样的想象,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融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去的好方法。
经过实践中的多次摸索和总结,笔者归纳了两种通过“配乐”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方法:“配乐吟诵法”与“唱读法”。这两种方法均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所在的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较明显的优势智能领域:音乐专业的学生音乐素养扎实,美术专业的学生绘画功底好,幼教专业的学生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课的学习,对于文化课则极其冷漠。“配乐吟诵法”、“唱读法”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努力做到音、境、情、理的结合。
“配乐法”的创新点在于:现代语文教育倡导新积累式的语文教学方式。新积累说分为三种类型:①重新回归传统型。②“诵读+评析”型。③信息加工理论型。“配乐法”虽属典型的“诵读+评析”型的教学模式,但笔者在操作过程中又将其加以改革。它一改“诵读+评析”型由老师评析的方式,课堂上由学生评析或师生共评,不仅评析对作品的理解,也评析对作品的诵读。而且学生评析工作是在课前通过上网、通过CAI系统摘编的有关资料、看课外参考书籍等形式收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这实际是信息加工理论型的信息收集的过程,课堂上多种形式诵读、学生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在不知不觉间背诵的过程,是学生在与自身认知结构同化的信息加工的过程。该模式兼备各种模式之长,又避免了“诵读+评析”型教学模式的仍然以教师为本位特征的教学模式之短,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语文教学的低效率、高耗费、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教学囿于语文学科自身知识的藩篱等不足,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本位,研究化、社会化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学生持续发展平台的尝试。
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哲理,古诗文配乐诵读交给学生的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以乐音吟唱诗词,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诗意词情。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增强节奏感,促进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多元共存、优势互补的和谐合作精神,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善于跟大家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此教学走出了以往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阴影,将教学的目的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开发上,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