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9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制定过程

【答案】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政策制定系统负担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2.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人福利的加总。福利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从个体的角度讲,福利是指个体从消费各种私人的或公共的物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幸福感。而个人福利的加总也就是社会福利。简单地讲,“加总”是指综合各个分散的个体的意见从而得到总体的意见的过程。然而,也正是这一“加总”的过程使得“社会福利”成为一个复杂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在“加总”的具体方法上存在巨人的争议。然而面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的不同,加总的方式势必会引起较大的争议,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权数组合(除非回到所有人的权数都相同的简单加总方式),按照这种意见所得到的社会福利标准显然不同于一视同仁式的简单加总方式。

3. 相互影响矩阵

【答案】相互影响矩阵是指为克服特尔菲法的缺陷,充分描述或说明被预测的各个项目之间的支持和排斥作用,从而实现对某一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的一种方法。条件概率的计算在相互影响矩阵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条件概率考虑到当一给定事件发生时,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反映了两事件间的某种关系。事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矩阵表来实现。虽然在预测中,会涉及到若干个变量与关系,计算也极其复杂,但借助于相互影响矩阵,可以求得它们之间的影响,进一步修正各事件发生的概率。相互影响矩阵法可用于确定一系列事件(A 1, A 2...A n )及其发生概率(P 1, P 2...Pn )之间的变化关系。若需要评定有关某一事件的各种预测方案时,可以用相互影响矩阵法调整它的概率。

4. 优序图分析

【答案】优序图分析是指一种用矩阵图示的办法分析各因素(条件)对目标(项日成败、服务质量)的重要程度,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即把那些复杂的比较与选择方案问题,转化成两两比较,以便于分析。

5. 政府

【答案】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一般地,将政府称为第一部门。政府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是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②它由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 ③它在提供物品(或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目的:④通过合法地行使强制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6.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答案】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是指将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可将其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经济灾害、技术突破、环境变化和社会演进等内容; 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战争、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军备升级等内容。具体的触发机制有: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7. 公共政策法律化

【答案】政策法律化,又称政策立法,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政策法律化的主体有两类:①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 ②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8.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的一项重要环节和功能性活动,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而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政策监控的内涵有以下四点:

①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主体;

②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客体;

③政策监控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

④政策监控具有目标指向。

9. 决策论

【答案】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10.间断性均衡

【答案】间断性均衡认为,利益集团政治权力在长期来看是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而一旦公众对公共性的理解突然有了变化,或者集团寻求打破已有的利益格局,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大多数情形下,美国的政策过程呈现的是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的总体趋势,但与此同时,偶尔会出现不同于过去的重大变迁。间断性均衡框架的核心在于,长期的稳定之后会有一个急剧的改变,然后又是一个长期的稳定时期。因此,不能简单用渐进决策模型来解释政策改变,政策并不是一直都处于一种渐进的逐渐的改变过程当中。

二、简答题

11.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和内涵是什么?

【答案】(1)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

公共管理责任是国家责任的一种,它既不是孤立的单纯道德意义上的,也不是完全法律意义上的,而是具有多种善恶价值判断,涉及国家、政府和人民利益关系。公共管理责任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伦理。公共管理责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负责,表现为忠实地遵守法律,遵守上级的命令和经济与效率的标准。其二是道德的行为,即坚守道德的标准,避免出现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2)公共管理责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回应。回应是指公共组织快速了解民众的需求,不仅包括“回应”民众先前表达的需求,更应洞识先机,以前瞻主动的行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民众常常批评政府行动迟缓、犹豫不决、无能为力,便是指政府的回应力不够。

②弹性。公共管理者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可忽略与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关的团体、地方性的或者情境的差异。政府所面对的是公众,而不同人的需求、认知与偏好不可能完全相同。政策的规划和执行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因素,不可死板。

③胜任能力。责任同样要求公共政策的规划和执行应受到客观标准的指引。行政行为必须谨慎,不能草率,必须考虑后果,不能顾前不顾后。政府的行为必须有效率、有效能。在某种程度上,最糟糕的腐败便是政府的无育旨。

④正当法律程序。在法律上,正当法律程序的精义在于: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能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与财产。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而不是悠意而治。而现在正当法律程序随着行政程序立法的发展,己经广泛进入行政管理领域,成为制约行政权滥用的有效途径。

⑤负责。负责的意义在于当行政人员或政府机关有违法、失职的事情发生时,必须要有人对此负起责任。

⑥廉洁。廉洁一方面是指政府要坦白公开,即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某些阶段要公开,接受外界的监督。另一方面,则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者不能利用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