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没有文化的语言是空中
楼阁。在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中,中学生在口、笔头交流中出现的错误很大程度上都与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缺乏有关,并已成为他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障碍。但是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对语言知识的教授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上存在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现象,这也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一个重大障碍。在教学研究领域,也很少有研究关注初中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方法。因此如何改进目前的文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中学英语文化教学和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分级目标并且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和使用真实的交际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此外,为了适应文化教学,本文中任务的设计强调在目的语文化场景下的交流和学生间的合作,这样能促进学生文化认知的改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实验先对笔者所带班级的9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本校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问题和现状。实验的主题是以新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取代传统的事实讲授型教学法的文化教学实验。笔者把所教的两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教师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开展文化教学,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力求通过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来推动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对照组,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文化教学,强调知识传授和书面落实,力求通过大量语言点的讲练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验开始和结束时,笔者都组织学生参加了文化测试并且对前测和后测中得到的相关的统计数据作了分析和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文化意识与行为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组,同时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也强于对照组,而且双方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证明以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是有效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