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62音乐学科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流浪艺人
【答案】流浪艺人(minstrels )是出现于13~14世纪,在欧洲四处流浪的音乐艺人。他们常常在村头街巷与杂技艺人混合表演,也常为民间红白喜事助兴。表演的音乐大多是即兴性质,与民间音乐有联系。
2. 交响诗
【答案】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产生于19世纪,创始人李斯特,他的代表作有《塔索》《前奏曲》等。理查·斯特劳斯将交响诗发展到19世纪的又一高峰,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等。
3. 《一个华沙幸存者》
【答案】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康塔塔,为叙事者、男声合唱和管弦乐队而作,通过一个在华沙集中营幸存的犹太人的叙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行,作品主要用英语讲述,穿插有德语的叫喊声和希伯来语的合唱。作品由作曲家自撰歌词,用十二音技法写作,表达了作曲家对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念。
4. 比才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作有歌剧《采珠人》《卡门》、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交响组曲《罗马》等。歌剧《卡门》以丰富的人物造型、浓郁的异国风十情调和出色的音乐写作风靡全世界。
5. 《新音乐杂志》
【答案】1834年,作曲家舒曼与维克等人共同创办的音乐评论杂志。杂志对当时德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热情赞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才华,推荐肖邦和勃拉姆斯等新人。舒曼在评论文章中常用“佛洛列斯坦”和“埃塞比乌斯”两个笔名,代表不同的性格,撰写各种不同观点的评论文童。
6. 维瓦尔第
【答案】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作有歌剧、教堂音乐和各种器乐合奏,500多首协奏曲是其创作的核心,他继托雷利之后进一步确定小提琴独奏协奏曲的形式结构,发展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创造了富于戏剧性的演奏风格,并为当时几乎每一件乐器都写作了协奏曲,对后世协奏曲发展有重要影响,他还是标题音乐的先行者,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前附有说明音乐
内容的短诗。
二、简答题
7. 圣母院乐派对音乐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案】圣母院乐派是指12, 13世纪在法国巴黎圣母院中产生的乐派。该乐派的主要贡献在于:
其一,它是晚期中世纪复调最有活力的中心,在这里复调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最精致。
其二,在复调节奏的记谱上发展得最完善,也有所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丰富的运用。
其三,在“奥尔加农”复音音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华丽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的特点,上方第二声部花唱的音符越来越多,下方定旋律声部中每一个音被无限拖长,演唱中需要几个人轮番换气演唱。下方厚实的支撑与上方流动飘然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一种空旷感,似乎与耸入石天的哥特塔顶形成呼应,这种变化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化,更富有神秘的形象感。
圣母院乐派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复调作曲家:莱奥南和佩罗坦。他们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中世纪作曲家。莱奥南
,华丽奥(Leoninus ,约1135~1200)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称,作有《奥尔加农大全》
尔加农体裁在他手中发展到了顶峰。佩罗坦(
要贡献。
8. 法国的游吟诗人及其音乐特征。
【答案】(1)游吟诗人的发展过程:
游吟诗人(troubadours 或trouvere )于11世纪最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12世纪下半叶,这里的抒情诗发展到盛期。北方的游吟诗人在12世纪末开始出现,13世纪初,由于战争原因,游吟诗人的中心转向了北方。
游吟诗人群体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还有许多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游吟诗人不仅创作诗歌、谱写曲调,还演唱。游吟诗人因语言的不同,被分成法国南部的游吟诗人(Troubadours ,称为特罗巴多)和北部的游吟诗人(Trouvere ,称为特罗维尔)。
(2)音乐风格:
游吟诗人的歌曲大多是单声的,即兴弹唱时常加上伴奏。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优美细腻,节奏比较复杂自由; 而北方歌曲则更为朴实直率,与民歌接近,旋律轮廓分明规整。
(3)音乐内容:
游吟诗人的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宫廷之恋”(主要指骑士一族对已婚贵妇人的爱慕)的题材最为流行,这是骑士文化的一种体现。
,约1160~1205或1225)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狄斯康特方面,他创作了一批三四个声部的复调作品,在发展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做出了重
9. 清唱剧的简况。
【答案】(1)含义:
清唱剧(oratorio )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富干戏剧性和史诗性。它和歌剧一样,也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因清唱剧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清唱”形式,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所以与歌剧相区别。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是清唱剧中的经典作品。
(2)第一部清唱剧:
1600年在意大利产生,由卡瓦莱里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
(3)两种形式:
清唱剧实际上分为两种:一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以《圣经》为题材,属于宗教音乐,称为“拉丁清唱剧”; 二是使用意大利文的清唱剧,面向公众,不局限于《圣经》题材,取材自由,因
此被称为“世俗清唱剧”。到17世纪下半叶,前者逐渐消失,后者继续发展,并影响到德国等国。
10.简述巴托克的音乐创作和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匈牙利民俗学家、钢琴家、教育家和作陆家,是继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之后,一位以自己独特新颖的音乐语言,根植于民间音乐创作而赢得世界声誉的20世纪音乐大师,其音乐思维观在世界音乐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创作分期及代表作品:
总结巴托克四十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其风格的主线属于民族主义音乐,但在整个过程中也渗透着其他风格的因素,通常我们认为他的创作历经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889~1907}: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缺乏个性,作有《柯树特》(1903)等。 第二个时期(1908~1924):民间音乐风格形成期。他不模仿任何一种当时已被接受的音乐创作倾向,而采取借鉴、吸收的态度形成了个性创作风格。代表作:钢琴曲《献给孩子们》(1909), 《粗野的快板》(1911),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神奇的满大人》(1919),管弦乐《舞蹈组曲》。
第三个时期(1926~1940):创作上受到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响,尤其足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代表作品《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音乐》(1936), 《二架钢琴和两件打击乐器奏鸣曲》(1937),第三、四、五、六《弦乐四重奏》(1927, 1928, 1934, 1939), 《对比》(小提琴,单簧管,钢琴(1938), 44首两把小提琴重奏曲(1931)。
第四个时期(1940~1945):美国创作时期。音乐风格具有民族特色,旋律流畅,代表作品:《管弦乐协奏曲》(1943)和《第三钢琴协奏曲》(1945)等。
(3)艺术成就:
①作为民俗学家,巴托克是民族音乐学最早的奠基人之一。他与科达伊一起深入乡村边塞进行采风,一生收集了九千多首民歌。他们通过对这些民歌的整理研究,发现真正的匈牙利民间音乐是农民音乐,而在此之前,人们一直把吉卜赛音乐当作匈牙利的民间音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