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26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上演,引发了法国文艺界的一场大战,争斗双方的文艺派别倾向分别是______。
【答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解析】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斗争,即著名的“长发对秃头”的战斗,最后浪漫主义获得了胜利,结束了古典主义戏剧在法国剧坛的统治地位。
2. 创作短篇小说《一个文官的死》的作家是______。
【答案】契诃夫。
【解析】《一个文官的死》是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小说通过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小人物,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
3.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______。
【答案】赫塔·米勒。
【解析】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走》、《光年之后》、《行走界线》与《河水奔流》等。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
二、名词解释
4. “解冻文学”
【答案】“解冻文学”是西方学者对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的概括。它是指以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的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它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5. 《恶之花》
【答案】《恶之花》是波德莱尔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它完美体现了波德莱尔的创新精神:一方面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他也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全诗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
“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中,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6. 叶芝的“面具”理论
【答案】叶芝的“面具”理论是叶芝艺术创作和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人的智能再创造是外部命运的对立面,“而我所谓的‘面具’是出自其内在本质的一切的情感的对立面。”面具是情感的再创造,即反自我。叶芝认为自我只有找到且自觉地模仿反自我,人格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且在此过程中才会有所创造。“假如我们不能想象自己与自己不同,尝试充当那第二自我的话,我们就不能给自己强加一条戒律,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接受一套。因此主动的品德与被动接受一种规则不同,是做戏似的、有意识的表演、戴着面具。”
7. 魔幻现实主义
【答案】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发端于20世纪30, 40年代,在60年代达至高潮。它在植根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验,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拉丁美洲的历史和贫穷落后的现实融为一炉,在故事情节中夹杂着神话传说、奇迹梦幻等超自然因素,运用现代主义文学象征寓意、联想暗示、时序颠倒等表现方法,展现一个魔幻与现实交织的文学世界,以此来表现拉丁美洲的独特现实,探讨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代表作家为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哑斯、占巴的卡彭铁尔和墨西哥的鲁尔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最杰出的代表作。
8. 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
【答案】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是近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荷马史诗的创作过程和是否系一人所作提出了怀疑,因而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统一说”,认为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一人所作,作者即荷马。另一派为“分解说”,即“小歌说”,认为如此宏伟完美的史诗不可能一赋而成,由一人创作,而且史诗中有许多事实前后矛盾,不相一致。每部史诗皆可明显地分解成若干小歌,是一些零篇编集而成,有的为后人追加,并经过窜改。
9. 新小说
【答案】新小说是20世纪50~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又称“反小说”。在哲学上,新小说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新小说没有统一的美学纲领,其作家强烈地反对传统,要求全面革新小说艺术; 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关切小说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取消人物的中心地位,颠覆作品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打破语法规则的约束,给文本留下“空缺”,使读者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阿兰·罗伯一格里叶、克洛德·西蒙、娜塔丽·萨洛特等为代表作家。
三、简答题
10.《浮士德》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答案】《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以其涵盖的巨大历史内涵和艺术形式上的多彩多姿而傲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与《伊利亚特》、《神曲》、《哈姆莱特》并列誉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
一。(1)《浮士德》的思想内容
①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总结了资产阶级几百年来的精神发展史,赞美了他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了启蒙思想,号召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的理想土国。
②肯定创造和劳动的价值,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从而建立人类的理想家园。
③饱含深刻的批判精神。通过浮士德的探索,诗剧批判了封建宫廷、教会和经院哲学等整个腐朽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精神支柱。同时,对资产阶级的殖民掠夺,残酷的原始积累,以及其自身种种不切实际的空想等,诗剧都予以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④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切身体验以及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2)《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①作品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浮士德》以庞大的结构囊括了古往今来各种人物和场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深刻揭示了德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作者描写天上地下、现实未来、人类魔鬼,还采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呈现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
②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来安排场面、塑造人物,贯穿了辩证法的精神。全诗充满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劣的对比。浮士德的善和梅菲斯特的恶、天帝的仁慈与魔鬼的邪恶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采用多种诗歌形式,融抒情与讽刺于一炉。诗剧采用了自由韵体、民歌体、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几乎涵盖了当时欧洲的各种诗体。此外,歌德还能根据内容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表现形式,集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风格变化多端。
④戏剧结构也别具一格。作品基本不受舞台演出的局限,始终把人物的思想发展作为结构中心,情节展开自由,突破了时间界限,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⑤诗剧运用了大量典故,象征手法突出,表达了丰富的哲理。诗人用象征性的语言将深厚的哲理融人人物、事件之中,实现了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统一。
总之,《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11.娜拉实现了妇女解放吗?
【答案】娜拉没有实现妇女解放。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资本主义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