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0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9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29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37

一、名词解释

1. 东亚战后派

【答案】东亚战后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以战争为背景、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东亚战后派文学的产生,是以1946年1月由七位评论家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为发端,以确立“现代的自我”的文学批评为先导,强调尊重个性自由,追求文学的主体性,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迈开了战后派文学的第一步。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在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主导倾向都是现代主义的。他们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舞台或背景,深入地剖析了战时和战后的日本人和日本社会。野间宏在日本战后派中很有代表性。

2. 新小说

【答案】新小说是20世纪50~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又称“反小说”。在哲学上,新小说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新小说没有统一的美学纲领,其作家强烈地反对传统,要求全面革新小说艺术; 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关切小说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取消人物的中心地位,颠覆作品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打破语法规则的约束,给文本留下“空缺”,使读者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阿兰·罗伯一格里叶、克洛德·西蒙、娜塔丽·萨洛特等为代表作家。

3. 《摩诃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人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印度的灵魂”。

4. 叶芝的“面具”理论

【答案】叶芝的“面具”理论是叶芝艺术创作和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人的智能再创造是外部命运的对立面,“而我所谓的‘面具’是出自其内在本质的一切的情感的对立面。”面具是情感的再创造,即反自我。叶芝认为自我只有找到且自觉地模仿反自我,人格

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且在此过程中才会有所创造。“假如我们不能想象自己与自己不同,尝试充当那第二自我的话,我们就不能给自己强加一条戒律,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接受一套。因此主动的品德与被动接受一种规则不同,是做戏似的、有意识的表演、戴着面具。”

二、简答题

5. 19世纪欧美文学的人文观念有何变化?

【答案】19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个人从各种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物欲意识,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对自身的处境、命运和前途的思考也不断变化,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也展露出新的形态,具体表现为:

(1)从“理性意义上的人”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①18世纪的欧洲是科学的和理性的产物。启蒙的主体精神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卢梭笔下的“新人”形象,既有天赋的良知——理性,又有天然的欲望一一情感,他们是富有主体精神的世俗化的“人”。歌德沿着卢梭的人文主义路线,创作出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浮士德。其主体精神张扬,又不与外在客体冲突,既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

②在19世纪,人们坚信“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凭借科学与理性可以把握自然与世界的秩序; 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共同遵循的“真实”、“写实”原则。但现实主义作家在客观“再现”与“反应”生活的过程中,普遍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西方文学“人”的观念。巴尔扎克的性恶论并非认为人生来本恶,而是认为外在的物——主要是金钱——会激发人的无穷情欲从而走向邪恶。其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从王宫贵族的生活描写转移到普通平凡人的生活

①在19世纪之前,文艺复兴运动是宗教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人追求“自由”,但却使世界一片混乱。因此,专制君主便承担起了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人间上帝”或“肉身的上帝”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王权崇拜”。文学受其影响,多表现那些崇高而富有理性品格的英雄人物,并把他们写成德才兼备的、众人瞩目的人物。

②而19世纪正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历史交替时代的文学审美对象开始从王宫贵族转移到社会平民,开始描绘一些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平凡人和他们的生活。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里明确表达了他对最低贱的生命的尊重。斯丹达尔塑造了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于连——他充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甚至,不昌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开始表现“平庸”的资产阶级形象。

(3)人对人的依附转变为人对金钱的依附

19世纪,社会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4)从张扬人的个性转变为对人的善恶的思考

①19世纪的现实主义普遍开展了道德善恶的灵魂质考,表现了人的原欲与理性的冲突。它不把人的自然原欲简单的视作人的原恶,而是强调对其作道德规约,使之与人的原欲达成相对意义上的调和,这就比传统的宗教理性更富有生命意蕴与现代意味,从而也避免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自我”的那种个人主义偏颇。

②在这种人文基础上形成的“人道主义”,并不对人做简要的善恶之分,而是对“类”的意义上的人的生命存在给予了普遍的尊重、重视和同情,因而“人道主义”对感性意义上的“人”和理性意义上的“人”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它比以往的世俗人本主义和宗教人本主义有了更大的包容性,现实主义文学也借“人道主义”表达了既理性化又富有人性内蕴的“人的观念”。作者意识在文学作品上的隐退便是很好的证明——作者不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存在。

6. 你最喜欢莎士比亚的哪一部历史剧、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

【答案】莎士比亚向来以描写人物心理和内心矛盾冲突见长,而《麦克白》是莎剧中最出色的心理悲剧。麦克白内心善与恶的斗争,构成了戏剧内在的情节冲突,为了揭示出麦克白复杂的内心世界,莎士比亚运用了多种艺术方法。

(1)形象化的独自或旁白

当麦克自杀死了国土之后,他在独白中说自己感到被鲜血包围,手上沾满鲜血,大海的水也不能将其洗净,反而会被它染成殷红。他宣告自己杀死的小是国王,而是睡眠。这些含义丰富的独白,暴露了其内心的激烈冲突。

(2)运用幻象或象征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人物的心理

通过人物看见的幻象和运用象征,莎士比亚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麦克自在准备杀死国王的过程中,看见了一把指向自己的鲜血淋淋的匕首,这一幻象形象地表现了此时麦克白内心的挣扎与恐惧。而剧中女巫的形象则非常具有象征性,她们出现在黑夜的荒原中,外化了麦克白内心深处难以觉察的欲望与野心。

(3)紧张恐惧气氛的渲染,烘托了人物内心斗争的激烈程度

《麦克白》的剧情多发生在黑夜,女巫出现在黑夜雷电交加的荒野或阴森恐怖的洞穴,鬼魂在黑夜游荡,麦克自夫人疯狂后梦游并说出疯言疯语,都渲染了紧张恐惧的气氛。而麦克自杀死国王之后的静场,更是将这种恐惧推向了情感高潮。

总之,通过运用传统和富有创新性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将一步步堕落为僧主暴君的麦克白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出来,展示了善与恶在其内心展开的较量,刻画了人性在欲望和野心诱惑下的挣扎,从而赋予这一人物形象以丰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