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之西方哲学简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答案】“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是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在《论基督肉身》中提出的观点。他强调基督教信仰和希腊理性的对立,国为理性所产生的荒谬感恰好证明了理性的局限,理性无法把握上帝存在的真理,极力贬低理性,反对通过理性的方式来理解《圣经》。这体现了他本人极端的信仰主义的立场。基督教“信仰至上”的原则顺应了当时基督教发展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用理性来论证信仰更有利于基督教世界的形成,所以后来德尔图良的学说逐渐成为异端。

2. 莱布尼茨的二迷宫

【答案】莱布尼茨的二迷宫是指他在《神正论》一书中归纳的两个基本哲学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迷宫:①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迷宫涉及一个重要的神学和伦理问题,即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存在什么关系。②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迷宫是关于运动和时间的物理现象如何可能由不可分的点组成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3. 目的因

【答案】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为了解释事物运动的原因而提出的一种因果关系。四因分别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后三种原因统称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四因中,目的因是他的独创。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在物理学中,他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不会做无目的或无用的事情,并用目的因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他还宣称上帝作为不动的动者,是世界的目的因。他的目的论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谢林的同一哲学

【答案】谢林的同一哲学是指由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这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他认为,哲学必须始于一个绝对同一的本原。绝对的同一性是指卞体与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是绝对的理性。主体与客体、观念与实在不可分地结合在这种绝对理性之中,理性是派生主体与客体的唯一本原。他认为绝对的同一性自身有一种“原始冲动”,并发展为“原始对立”,因而有了主体和客体、理想和现实的发展。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十理智直观去认识“绝对”。但只有少数天才才具有这种理智直观,这样,同一哲学就陷入神秘主义了。

5. 物自体

【答案】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 ②超感性的理念一上帝、世界和灵魂。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6. 米利都学派

【答案】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源于元质,最终又复归于元质。同时主张世界起源于一种永恒的运动,是由演化得来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大地呈圆桌形状,气包围着万物。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特点是寻求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米利都学派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7. 因果关系

【答案】“因果关系”表示两个事件之间的牢固而永久的关系。当第一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发生,第二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也将发生或必定发生,第一个事件即原因的发生决定了第二个事件即结果的发生。洛克把因果关系看作感觉和被感觉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而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纯粹是观念的关系,它只不过是我们将我们的心理习惯强加给世界而已。休谟论证传统的因果关系概念是错误的。他声称,因果关系的预测只能以归纳为根据,而没有必然的或确实的根据。

8. 自然说

【答案】自然说是指人应按照自己本性决定自己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的学说。“自然”源于自然哲学中的本原观念,指人类本性。智者认为国家的起源、人类社会的法律和习俗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与人的本性并不一致。自然说认为传统的法律和落后的习俗都是约束人的本性的,人们应抛弃它们,按照自己本性去生活。关于人的本性,持自然说的智者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是弱肉强食,有的认为是天生平等。

二、简答题

9. 简要论述贝克莱的视觉理论。

【答案】贝克莱认为广延、形状和运动只能存在于心灵之中,进而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广延和形状是视觉的对象,视觉的对象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这样贝克莱就面临着如何把广延也归结为我们心灵的观念这个困难。为此,他发展了一个主观主义的视觉理论。

(1)贝克莱对视觉的对象与触觉的对象加以区分。

贝克莱认为只有触觉才能感知到距离、形状和方位等,视觉不能真正感知到这些属于广延的属性,因此,视觉的对象只是光和颜色。但是我们的感觉总是复合的,视觉和触觉在“看”的过程中彼此交织。“看见”一个对象不是单纯的视觉,而是在视觉所感知的光和颜色的前提下,对触觉对象的判断。贝克莱把光和颜色的混合称为“图像”,因图像的提示而形成的关于广延的观念叫印迹。印迹和图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印迹是触觉的对象,即通过触觉而印人心灵的观念,不会随着光和颜色的变化而变化。

(2)图像的提示作用

①习惯性的联想

这是由于我们经常经验到可见的图像伴随着可触的形状大小,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只要一看到一定的图像,就联想起它的形状大小。

②比例关系的想象

它是关于图像与关于形状或距离的印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通过心灵的想象而作出的判断。 ③相似关系的比较

它是指触觉对象与视觉对象两者之问的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只有在经验中加以比较才能做出。

这三种提示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复合的,后两种作用依赖于习惯性联想才能发生。

综上所述,为了与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观点相一致,贝克莱的视觉理论把空间解释成视觉观念与触觉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主观主义的空间观与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是相互冲突的。

10.简述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答案】(1)两大推理原则

①矛盾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判定包含着矛盾者为假,与似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②充足理由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应该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

(2)两种真理

莱布尼茨认为,有两种真理与两大推理原则相对应。

①推理的真理

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

②事实的真理

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当一个真理是必然时,我们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和真理,直至原始的真理。

(3)充足理由律

①充足理由律往往是不为所知的。